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版圖中,“人燈舞”宛如一顆歷經歲月沉淀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承載著魯南地區人民的智慧與情感,從歷史的深處走來,歷經風雨洗禮,在三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三位傳承人——張其恩、張磊、張久碩,在不同階段分別以搶救性挖掘、傳承保護和改革創新為使命,共同演繹了一場關于“人燈舞”傳承發展的動人篇章,堪稱“三代同燈”的佳話。
張其恩:
溯源尋根,搶救瀕危瑰寶
“人燈舞”起源于魯南薛滕一帶,形成于明末清初,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表演時,舞者身著特制大褂,頭頂獨凳,凳上系著化妝成人頭模樣、內點蠟燭的泥罐,在激昂的鑼鼓聲中,以獨特的步伐和隊列變換展現舞蹈魅力。在過去,它既用于驅邪祈福,也蘊含著民眾對社會現象的看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人燈舞”逐漸失去了舞臺,陷入瀕臨失傳的困境,知曉其表演技藝的老藝人越來越少,相關資料也散落各處。
張其恩,這位對本土文化有著熾熱之心的民間文化工作者,偶然聽聞“人燈舞”的傳說后,內心被深深觸動。他深知,如果不及時搶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將永遠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于是,他毅然踏上了艱難的搶救性挖掘之路。
張其恩不辭辛勞,穿梭于薛城的各個鄉村。他一家一戶地走訪,耐心地與老人們交流,哪怕遭遇誤解和冷漠,也從未放棄。為了收集到更多關于“人燈舞”的信息,他四處打聽,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在漫長的調查中,他從老人們模糊的記憶里,挖掘出了珍貴的表演片段,從破舊的倉庫和閣樓中尋找到了塵封已久的表演道具,從泛黃的老照片和殘缺的文獻中拼湊出了人燈舞的歷史脈絡。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張其恩將收集到的零散資料進行系統整理,與幾位老藝人反復探討、研究,逐漸還原出了“人燈舞”的基本表演形式。他還撰寫了詳細的文字記錄,錄制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后人研究和傳承“人燈舞”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張其恩的努力,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讓“人燈舞”這一瀕危的藝術形式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張磊:
傳承守護,培育希望火種
張其恩的努力讓“人燈舞”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張磊則成為了這一古老藝術傳承與保護的中堅力量。張磊自幼對民間藝術充滿熱愛,“人燈舞”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在張其恩的悉心指導下,張磊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人燈舞”的學習中。他不僅刻苦鉆研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力求做到精準無誤,還深入研究鑼鼓節奏與舞蹈動作的配合,感受其中蘊含的韻律之美。
為了讓“人燈舞”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張磊積極奔走,開展了一系列傳承保護工作。他走進學校,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在校園里,他通過生動有趣的講座,向孩子們講述“人燈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激發孩子們對這一古老藝術的興趣。隨后,他親自示范表演動作,手把手地教孩子們練習。在他的耐心教導下,一批又一批充滿活力的“人燈舞”小傳承人在校園里成長起來。許多學校還成立了“人燈舞”社團,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刻苦訓練,“人燈舞”的傳承有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此外,張磊還積極組織“人燈舞”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和比賽。無論是熱鬧的民俗節慶,還是莊重的文化展覽,都能看到“人燈舞”的精彩表演。通過這些活動,“人燈舞”走出了鄉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張磊的努力,如同守護著一團希望的火種,讓“人燈舞”在傳承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越燃越旺。
張久碩:
創新求變,共鑄時代新輝
在張其恩和張磊的努力下,“人燈舞”得以傳承和發展。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如何讓“人燈舞”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生機,成為了擺在張久碩面前的重要課題。張久碩作為年輕一代的傳承人,思維活躍,勇于創新,他深知傳統藝術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張久碩開始對“人燈舞”進行大膽創新。在表演形式上,他巧妙地融入現代舞蹈元素,使動作更加流暢優美,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在道具設計上,他采用新型環保材料,不僅使“人頭”更加逼真,而且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他還運用現代燈光音效技術,營造出更加震撼的舞臺效果,讓“人燈舞”在視覺和聽覺上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在內容創作方面,張久碩緊密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和人們的生活,編排出了一系列反映新時代生活的新節目。他創作了以倡導環保為主題的“人燈舞”作品,通過舞蹈動作和故事情節,向觀眾傳遞環保理念,深受觀眾喜愛。此外,張久碩還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人燈舞”走進千家萬戶。他的“人燈舞”短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收獲了大量的點贊和關注,許多年輕人因此了解并喜歡上了“人燈舞”。
在張久碩的努力下,“人燈舞”不僅受到了老一輩人的喜愛,更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文化潮流。如今,“人燈舞”已經成為山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在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頻繁亮相,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張久碩的創新,如同為古老的“人燈舞”插上了翅膀,讓它在新時代的天空中翱翔,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孫中路)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4/08/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