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畔紅韻流淌
作者:孔令欣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兒莊大戰勝利87周年。1938年春,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臺兒莊發生大規模會戰,是役消滅日軍1萬多人,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硝煙已散,精神永存。如今,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城區古運河畔的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靜靜地向世人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8月的天空湛藍高遠,白云微漾,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在綠樹濃蔭間格外威嚴。紀念館兩側的外墻上,紅色砂巖石寓意著臺兒莊鮮血洗過的戰場,三萬名將士在這里做了國殤,館前的臺兒莊大戰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步入展廳,象征山河破碎的展墻感染著每一位參觀者。從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淪陷,中華民族面臨全面危機。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同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危機時刻,國共兩黨攜起手來,共克時艱。1938年3月,中國軍隊按照戰略部署,齊聚魯南。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帶領下堅定抗戰決心,協調派系矛盾,凝聚抗戰合力,集中優勢兵力,迂回包圍,以求勝局。
展廳展板上,毛澤東題寫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萬歲”幾個字,像一道光照亮當時昏暗的天空。“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這是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為在滕縣保衛戰中犧牲的川軍將領王銘章題贈的挽聯。守衛臨沂的張自忠曾在家書中說:“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非我等為其死,別無其他辦法!”軍人以忠心報國家,以生命護山河。淮河阻擊戰、臨沂阻擊戰、滕縣保衛戰這三場序幕戰為臺兒莊大捷打下基礎。
在臺兒莊城寨及周邊地區,武器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與日軍短兵肉搏,用血肉之軀在這片焦土上筑起新的長城。城外,中國軍隊27師80旅159團2營的戰士們,用尸山血河守住陣地。城內,守城官兵已傷亡十分之七,師長池峰城電請孫連仲想撤退運河南岸休整,孫連仲回復:“士兵填完了,你自己填進去,你填完了,我總司令來填,直到填完為止,有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于是池峰城命令炸毀中國軍隊唯一退路——運河浮橋,與日軍背水一戰。隨后組織多支敢死隊、奮勇隊、夜襲隊與敵人肉搏廝殺,把臺兒莊當成全師官兵的墳墓。戰后的臺兒莊,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尸橫遍地,極盡人間悲慘。
著名紀錄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后來在回憶中說:“我用鏡頭觸到了中國,我看到了一個國家在戰爭中分裂,又在炮火中形成,在這里我看到了勇敢。”伊文思在紀錄片《四萬萬人民》里收錄了大量臺兒莊大戰中國軍隊不怕犧牲,英勇抵抗日軍侵略的鏡頭。紀錄片播出后,在西方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改變了西方對中國抗戰前途悲觀的看法。
4月8日,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舉世震驚。這場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館內“民族之光”英烈墻上,4692位英烈的名字鐫刻在白燭的映照下的漢白玉石上。而那些戰場上的無名英雄,就像天空中無數顆閃亮的星星,永遠在我們心中閃耀。
“在戰場上搶救傷員的是民眾,幫助軍隊輸送炮彈、糧食的也是民眾。這些民眾,完全是赤誠地表現他們的愛國熱情,充分地擔任起救亡的責任來了。”這是李宗仁對民眾參與臺兒莊戰役的評價。在這場戰役中,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中共地下黨員夏次叔擔任組織部長,他采取多種形式將民眾組織發動起來,積極投入抗戰。
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根據當時戰事形勢提出:“在徐州以北采取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守點打援,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這是臺兒莊戰役前,周恩來和葉劍英給白崇禧提出的建議。隨后又派張愛萍到徐州面見李宗仁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日本侵略軍占濟南后南下,孤軍深入,驕兵必敗;二是濟南以南徐州以北地形很好,臺兒莊一帶都是山區,對我有利;三是廣西軍隊是有戰斗力的,北邊有八路軍在戰略上配合,集中兵力打一個大仗,可以給日軍一個沉重的打擊。李宗仁表示這個意見很好。
毛澤東在評論臺兒莊戰役時說:“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沮喪敵人的精神,鼓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臺兒莊戰役勝利一個月后,在延安窯洞里,毛澤東寫成著名論著《論持久戰》,里面十三次之多提到臺兒莊。周恩來說:“這次勝利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走出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將士們揮舞大刀與敵人肉搏的廝殺聲猶在耳畔,蘇聯真理報對臺兒莊戰役的評價縈繞在腦海:“臺兒莊之役及其他戰線之勝利,說明中華民族已經緊密的團結起來了!”
湯湯運河,見證了歷史,也見證著往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瞻仰,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期待。(作者系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館長)
壓題圖:臺兒莊運河蜿蜒曲折、迤邐向東,見證著新中國走過的崢嶸歲月。
圖片由AI生成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619923QIPAPNXIIHF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