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兒莊,大家親切地喚他“小崔“”。他對老電影機、膠片和海報的收藏,猶如一部生動的電影史話,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也為這座中國二戰紀念城市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亮色。他就是崔明銀。今年49歲的崔明銀,自主收藏世界各種制式電影放映機100多臺、膠片電影近300部。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1976年生于臺兒莊區邳莊鎮斗溝村的崔明銀,自幼對老電影懷有濃厚興趣,童年時常圍觀村里的電影放映過程,對放映機充滿好奇,尤其喜愛《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經典抗戰影片,反復觀看仍意猶未盡,由此奠定了對電影文化的深厚情感。成年后,因這份熱愛開啟了電影放映機及相關藏品的收藏之路。2004年,他有了首臺藏品——中國經典的長江16-4放映機,這臺機器,承載著他對電影最初的執著,他開始在本村免費為村民播放電影。這臺機器他悉心呵護,擦拭、上油,讓它煥發出奪目光彩。此后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崔明銀的收藏之路不斷拓展。他不滿足于單一的機型,開始追求更豐富的電影放映體驗。從修路燈的機器,到加裝大電源的銀燈機,放映設備一步步升級。他的收藏涵蓋了國內外各種品牌、各種型號,16毫米、35毫米、8.75毫米,甚至8毫米等不同制式的電影機,加起來足有100多臺。這些機器來自美國、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造型各異,每一臺都代表著一段獨特的電影歷史。
談到膠片收藏,小崔的藏品令人矚目。兒時對戰爭片的熱愛,讓他收集了近300部經典老電影膠片。《血戰臺兒莊》、《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影片都有收藏。而與臺兒莊相關的電影,他手頭就有7部,包括35毫米和16毫米的版本,這些影片從獨特視角記錄著臺兒莊的歷史,成為珍貴的文化資料。崔明銀還收藏了一部分電影海報,它們同樣是他收藏世界中的珍寶。
崔明銀不僅熱衷于收藏,還積極讓這些老電影機“重獲新生”。他利用自己在電器維修方面的技能,常常奔波于各地,為電影愛好者免費維修設備。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地,只要設備出現故障,他都熱情相助。
崔明銀不定時地帶著他的老電影機,走進社區、小廣場、福利院和公園。在星期六、星期天等節假日,尤其是天氣炎熱的夏夜,露天電影成為人們的歡樂源泉。他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老電影的魅力,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今年夏天,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崔明銀精選了幾十部抗日戰爭題材的膠片影片,經報請獲準,在臺兒莊市民中心兩岸公園的一角,自主舉辦電影放映周活動。首場放映的影片是《鐵道游擊隊》和《犬王》,拉開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大幕。此次活動以“紅心向黨,影耀兩岸”為主題,旨在通過紅色影片的光影力量,凝聚人心,讓廣大市民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記者看到,露天電影大銀幕前,放電影的和看電影的市民都在等待著日落后的夜幕降臨,幾十位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對陌生的電影放映機和電影膠片及放映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崔明銀利用開映前的時間為他們做了詳細的講解和演示,并讓他們親手體驗互動。此后還有《血戰臺兒莊》《地雷戰》,《小兵張嘎》等影片相繼上映。這些影片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真切感受當年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每一格膠片,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講述著革命先輩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事跡。通過此次活動,觀眾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在臺兒莊,崔明銀以自己的熱愛、執著與智慧,為抗戰80周年獻上了一份獨特的禮物。他的收藏,不僅是對電影藝術的致敬,更是對歷史的銘記與傳承。在這個數字化時代,他守護著老電影的一方天地,讓那些逐漸遠去的光影記憶,在臺兒莊的土地上繼續閃耀著溫暖的光芒。(記者 岳娜 通訊員 劉同林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