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9年,商辦嶧縣華德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張蓮芬任公司總辦。該公司是當時中國第一家民族民營性質的煤礦企業。張蓮芬帶著礦師鄺榮光和洋礦師富里克,帶著北洋大臣裕祿的批復,風塵仆仆,從天津來到嶧縣棗莊,對這一區域的煤田進行全面細致的勘探后,鄺榮光把勘探報告往桌上一擺,豎拇指叫好,說棗莊煤炭不僅質量好,而且以后的產量會越來越大。
于是“嶧縣中興煤礦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大量出煤。到1903年(光緒29年),中興公司可日產原煤300噸,一時間煤堆成山,運銷緩慢,雖然南有臺兒莊運河,千萬船只只要裝船,即可水運至大江南北,行銷江南,但竟憑借每天100多輛的老牛破車,慢吞吞而行,其效率之低顯而易見,也與中興公司每天的產量極不匹配,張蓮芬馬上給裕祿回稟,說“必須由棗礦修造鐵路直達臺兒莊,令所出之煤,悉由運河運銷”。于是中興公司開始自籌資金修筑一條從棗莊到臺兒莊的鐵路。
從1899年提出,到1906年才最終完成資金籌措。正當張蓮芬躊躇滿志地要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時,清政府郵傳部“中興公司請筑之臺棗鐵路恐與津浦正線有礙”,“停工候核”的答復,不亞于兜頭澆來了一瓢冷水。幾經曲折后,終于在1908年(光緒34年)9月13日,臺棗鐵路正式開工興建,1911年(民國元年)1月全部竣工通車。
嶧縣縣城是臺棗鐵路的必經之地。嶧縣城又豈能繞開“王半城”?王半城另有錢莊字號恒興,故嶧縣人又習慣把王半城叫作王恒興,王恒興本名王寶田,當中興煤礦公司的臺棗鐵路真的要從自己的地面上經過時,王寶田一萬個不同意。進行百般刁難,所謂林地風水不能破,田地莊稼不能踩,居住宅地不可移。萬般無奈,最后迫使中興煤礦公司不得不從原規劃的嶧縣東北關附近,改為南關。把捷徑改為繞行,在陸路增加河流,無形之中給中興煤礦公司增加了諸多計劃外的負擔,所以由最初的設計42公里距離,又增加了近8公里的長度,其間增架50米寬的大鐵橋一座(南關金河口),10米鐵橋兩座(南關鐵道頂),不僅如此,經過嶧縣這幾大家族的里外阻撓,致臺棗鐵路的整個工期往后拖延了一年之久,中興煤礦公司損失嚴重。
嶧縣火車站位于南關嶧城大沙河東岸,它是以磚、瓦、石灰、石墻結構,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筑群;站臺上排列著4股鐵道相交叉,以供火車調轉和停留。當時,火車站工作人員、保衛科人員、裝卸工及搬運工共有40余人。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對魯南地區狂轟濫炸,中興煤礦為了防止敵機的空襲,在嶧縣火車站附近修建了防空洞;并于洞旁邊的石樓上設有嘹望臺、還懸掛一口由青銅鑄造的“警鐘”。每當敵機空襲時,哨兵即敲響警鐘,車站人員便向防空洞轉移。
在建設火車站的前后幾年間,其周邊的基督教堂、譚道院、美國牧師別墅、瑞門德醫院、醬菜場、基督教實驗中學、孤兒院、乳牛場、機械廠等一個個建筑群拔地而起,猶如眾星捧月的烘托著它;它置身于國槐、松柏、楊柳綠化帶的掩映之中,風光秀麗。新興的火車站在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一道風景線,它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是達官貴人和普通士民的向往之處。但是由于年代久遠至今未發現它的照片,所以它的模樣究竟是什么樣,現在的人都已經遺忘了。
因北洋軍閥南進,臺棗鐵路的嶧縣南關三座鐵路橋,被張福林帶領的三百多北伐軍工程營炸毀,后來在1938年臺兒莊大戰期間戰火無情地摧毀了臺棗鐵路多段,但是在棗莊淪陷后日軍又修復了鐵路橋通車。
自從1938年3月日軍占領了棗莊中興煤礦及魯南大部地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7年間,日本強盜共掠奪中興公司的煤炭1300萬噸、掠奪陶莊分礦的煤炭383萬噸。日軍通過棗趙鐵路,將煤炭從棗莊運往連云港,再從連云港由海上轉運到日本。
最終在內戰中,“1946解放軍魯南軍區為阻止國民黨運送部隊,一夜間將臺棗鐵路全部拆除”新中國成立后的1957年,殘存的嶧縣南關金河口鐵路橋,再次被濟南鐵路局第四工程處拆除,被運往河南蘭考繼續使用.....
嶧縣火車站也在戰爭中被毀,歷經百年滄桑的嶧縣火車站及其附著物,均為寶貴的歷史文物、具有革命經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今,它已蕩然消失。火車站的遺址上,僅存被泥土淤塞而殘缺不全的防空洞洞口、火車站圍墻的臥底石、以及警鐘樓樓前的一段石墻。這些文化遺存給世人留下了以史為鑒的啟示、印證著日本強盜的丑惡罪行。
就在最近的嶧城區南關改造拆遷過程之中,火車站遺址也被列為拆遷范圍之中,也許小編希望該處遺址能被保護起來,作為遺址公園供更多人懷念的想法也只是一種想法,就此該真正的像老嶧縣火車站道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