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棗莊的舊疆有一個叫做蘭陵的縣,“蘭”為圣王之香,陵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時,魯國在此設次室邑,史載,蘭陵由戰(zhàn)國時屈原命名,取王者香蘭美名,寄托王道樂土理念,蘊涵圣地之意。恰如圣地之意,蘭陵文人騷客輩出。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更是在《文心雕龍》中評價:"(戰(zhàn)國)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郁其茂俗。"劉勰認為,蘭陵是當時中國文化兩大高地之一。
也正是如此,在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漢朝,這里都是文化的高地,有很多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的名士在這里講學、著書立說。也正因此這里的人口眾多、侯國林立,在漢代的時候這里曾經(jīng)有過一個叫“蘭祺”的侯國,我們就說說這個令人產(chǎn)生過疑惑的“蘭祺”。
在臺兒莊城區(qū)的北十公里左右是泥溝鎮(zhèn),建國前,蘭城店曾為嶧縣國民政府蘭城店鄉(xiāng)公所駐地。1949年3月—1953年8月,為蘭陵縣蘭城店鄉(xiāng)公所駐地。1962年—1985年為蘭城店人民公社和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2001年3月泥溝鎮(zhèn)、蘭城店鄉(xiāng)合并為現(xiàn)在的泥溝鎮(zhèn),鎮(zhèn)政府設在泥溝。
西漢是劉邦擊敗項羽之后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西漢上承秦朝,共歷12帝,享國210年,與東漢統(tǒng)稱為漢朝。公元前82年,正是西漢漢昭帝(前94—前74)在位的時候,他是漢武帝的小兒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輔國政,繼續(xù)實行武帝時期政策,曾多次擊敗匈奴、烏桓等,加強了北方戍防。
《山東通志載》:“蘭祺侯劉臨朝、容邱侯萬山、良成侯文德,以上三人魯安王子,景帝曾孫,昭帝時封。蘭祺、容邱、良成均屬東海郡。”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東北部一帶,屬徐州刺史部。
藩是源自中國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權概念,西漢時期藩國魯國第二代王劉光(前128年-前88年)的謚號是魯光王,而蘭祺侯劉臨朝、容邱侯萬山、良成侯文德都是劉光的兒子,他們在漢昭帝時被封地,蘭祺就是在現(xiàn)在的泥溝鎮(zhèn)蘭城村。
如今這個村子小的在地圖上非得放到最大才能看到,在它的周邊還有南灘子遺址,年代 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1992年6月12日,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遺址。峨城村村后10米附近,有一片數(shù)十畝的商代村落遺址—“鵝鴨城遺址”,曾因城內(nèi)養(yǎng)鴨鵝而聞名,故名“鵝鴨城”,峨城村也是因此城而得名。
《漢書·王子侯表》載:“蘭祺傾侯臨朝,魯安王子(公元前82年,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辛丑封,二十二歲薨。(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承節(jié)侯去疾嗣,七年薨。(公元前53年,宣帝)甘露元年,(孫)厘侯嘉嗣,(曾孫)嗣,絕。
蘭祺侯國傳了四代就因無子嗣繼承而廢,《漢書·地理志》云:“蘭祺,侯國。(王)莽曰溥睦。”東漢時期蘭祺廢,先后劃歸承、蘭陵縣領轄。
在歷史長河之中,蘭祺這個名字就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多年時間,爾后,因蘭祺為來往于陰平、蘭陵、承、良成、傅陽等郡縣的通道,政府設有驛遞陸地鋪舍。清康熙年間《嶧縣志》載:“陸地鋪舍……縣前總鋪一。……東南曰:吳寺、蘭城……”人們把鋪舍稱為客店或旅店,之后,便將蘭祺演變?yōu)樘m城店了。但是在現(xiàn)在的臺兒莊區(qū)境內(nèi)還有蘭祺河、蘭祺路、蘭祺花園、古城內(nèi)有蘭祺會館等以”蘭祺“命名的地理名稱。
現(xiàn)蘭祺故城地勢略高,城池輪廓隱約可見,長寬約1.5公里,略呈方形。東、西蘭城兩個自然村居于城內(nèi)南部東、西兩隅。城東不遠有堡子村,一古夯土墻從村中穿過。故城西三里許有左王坊村,分布漢代墓葬群,建國初期,墓碑、墳體尚存,曾出土過鐵刀、銅劍、石斧、銅鏡、瓷壇等,城北亦有漢墓群,磚室結構,出土過花紋磚。
1979年出土和發(fā)現(xiàn)了鼎、壺、倉、圈、磨、灶、井等器物和遺址多處。從出土的諸多文物中,辨認為漢代墓室和器物。通過多年文物普查及山東省、棗莊市文物考古部門的調(diào)查,并通過出土的文物證實,蘭祺故城為一處漢代遺址,距今有二千余年的歷史,是一處漢代遺存十分豐富的遺址,為研究漢代城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祺字有幸福、吉祥之意,“蘭祺”這個名字又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非常美的一個名字,不知道何時能再復現(xiàn)在地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