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棗莊市嶧城區聚焦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體育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持續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文體惠民工程,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文體惠民育民更樂民,不斷提高公共文體服務效能。
以民為本,不斷夯實公共服務基礎
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實現了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累計建成城鄉書房4處。建成了區圖書館、區文化館新館,兩館先后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在全省鎮(街)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中,獲評特級站3家,一級站3家,二級站1家。
嶧城區圖書館作為山東省首家通過電子證照實現借還一條龍服務的圖書館,讀者通過“嶧圖”大數據平臺,便可享受到“館內線上數字化閱讀”“數字朗誦閱讀空間”等多元化服務。該事跡被《光明日報》予以宣傳報道。依托國學講堂、尼山書院,有序開展國學經典公益講座、經典誦讀活動。今年5月1日至10月7日,區圖書館、區文化館全面實行延時開放服務,開放時間延長至晚7點,滿足不同人群的參觀及閱讀需求。
形式多樣,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群眾文化活動
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著力打造文化惠民品牌,采取“主體活動+系列活動”形式,積極策劃開展“嶧城歡樂匯”系列文化惠民活動,不斷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深入開展“文化進萬家 戲曲進鄉村”活動,每年組織開展“戲曲(電影)進鄉村”“冠世榴園歡樂季”“黃河大集”“鄉村村晚”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4000余場次,受益群眾20萬余人次,持續擦亮“嶧城歡樂匯”省級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一是讓村民登臺唱主角。把村級文化愛好者的節目作為文化演出節目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開展培訓、組建隊伍、引導參與的方式,鼓勵農村(社區)成立業余文化隊伍,讓本村廣場舞隊、秧歌隊、文化能人等走上舞臺演出。同時,在每場演出前,利用村隊“大喇叭”、演藝隊伍“巡村”宣傳等方式,進行“預熱”“烘場”,提高群眾對演出的知曉率、參與率。二是讓莊戶劇團當主力。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引導成立莊戶劇團等文藝隊伍70支,吸納民間文藝志愿者2000余人,通過給予更新器材設備扶持、開展十佳莊戶劇團評選、為65歲以內的莊戶劇團骨干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等措施,鼓勵引導莊戶劇團創作優秀文藝作品,參與文化下鄉。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開展黨的二十大主題文藝作品創作活動,先后創作了京韻大鼓《頌歌獻給黨》、山東琴書《共產黨偉績唱不盡》等文藝作品50余件,其中柳琴戲《榴花正紅》獲全省群眾性小戲小劇“大擂臺”金獎。三是讓全民參與成主調。在區文化館、各鎮街分別搭建“百姓大舞臺”,開展“文舞全城”主題系列活動,讓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叫響“百姓大舞臺”新文化品牌。先后開展“嶧城歡樂匯”百姓大舞臺展演30余場次,組織優秀節目到公共文化場所展演60余場次,受益群眾10萬余人次,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新格局。四是讓志愿服務賦新能。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主題,組織文化志愿者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形式宣傳普及黨的政策。近年來,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0余場次,服務群眾10萬余人次。嶧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志愿服務隊先后獲得全省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榮譽稱號。五是讓線上宣傳添新意。結合“嶧城歡樂匯”文化活動品牌,同步打造“嶧起來”專題線上系列文化活動,先后舉辦了春聯作品線上展、“云上非遺·嶧城記憶”影像展、“‘嶧’起線上學 文化潤民心”線上培訓等活動30余次,充實了線上文化資源。嶧城歡樂匯“民俗館里過大年”、石泉村晚、嶧城區民俗非遺展等3個項目入選國家公共文化云網絡直錄播名單。同時,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線上活動展示宣傳,擴大了宣傳覆蓋面。
歷久彌新,扎實推進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累計爭取上級專項資金300余萬元,對師范鐵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繕保護。深入開展全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扎實實施“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實現文物保護、項目建設兩不誤。同時,通過“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項目展演等多項措施,推進非遺傳承發展。開辦柳琴戲、剪紙等非遺文化培訓班120余期,培訓學員1000多人,使更多群眾接觸非遺、關注非遺。先后建成非遺傳承實踐基地8處,嶧縣傳統青銅器制作基地、陰平毛筆制作基地入選為山東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北鈦河陶瓷的活瓷品牌系列產品、集律博物文化公司的文房四寶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全區現有省級非遺名錄7項,市級59項,區級182項。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級16處,區級69處。成立文旅發展智庫,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出版了《康熙〈嶧縣志〉整理與研究》《中國石榴文化》《白話光緒〈嶧縣志〉》等,弘揚了地域優秀傳統文化。
亮點紛呈,強力推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一是強化體育設施建設維護。強化全區農村健身器材建管用“三位一體”管理維護,對區體育場西側的籃球、足球、門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場地進行維修整修;高標準建設了青檀寺籃球場;對大運河體育公園和底閣釣魚基地的體育配套設施進行充實完善;新建7處全民健身工程,更新維修體育器材80余件,并爭取市級全民健身工程20處,涉及體育健身器材116件,進一步提升了全民健身服務質量。
二是強化各類賽事下基層。依托冠世榴園獨特優勢,先后舉辦了首屆“宇程杯”半程馬拉松接力賽、全市消防系統“火焰藍”主題馬拉松比賽、“夢之藍杯”2024棗莊“棗你嶧起跑”榴花競速賽暨“棗慈留香”慈善公益跑活動、山東省和美鄉村籃球賽(村BA)魯南賽區決賽、第十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暨“為愛奔跑、健康嶧城”環城迷你馬拉松賽、“好運山東”2024山東省社區運動會走進棗莊市古邵鎮程莊村暨棗莊市第四屆社區運動會嶧城區專場活動等系列品牌賽事活動100余場次;舉辦了太極拳養生杖、花樣跳繩、門球、健身秧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冠世榴園賽事品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擴大,成為展示我區形象、傳遞體育精神、宣傳冠世榴園的城市名片。
三是強化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為切實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工作,立足長遠謀劃,制定開放規則,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落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開放原則、工作目標、實施范圍、組織管理等內容,有效確保開放工作安全、規范、長效進行。在建設上還采取了物理隔離或軟隔離,讓學校的校園和鍛煉區域能夠區分開來,每個學校都安排了保安來加強日常的管理維護。截至目前,實現了16所具備開放條件的學校對外開放體育場地,方便了附近居民健身鍛煉。
(https://mp.weixin.qq.com/s/UaF7E9CTH56xj_IMjcua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