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嶧城區榴園鎮王府山村,空氣中留存著石榴成熟后的淡淡果香,一座藏于村落深處的石榴木雕根藝展館,正以靜默的方式訴說著當地與石榴的深厚聯結。400平方米的獨立展廳整齊陳列著各式根雕作品,推門而入時,木屑的天然清香撲面而來,讓人瞬間沉浸在與木頭相關的靜謐氛圍中。
展廳中央,一件名為“大團結”的根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深褐色的木料上,56個小巧玲瓏的石榴造型錯落分布,每一顆“石榴”的紋路都清晰可辨,透著自然的精致感。制作人孫延森正站在作品旁,向參觀者介紹:“這原料是一棵有百年樹齡的老石榴樹,前幾年受風雪災害影響,樹干出現破損,我覺得木料形態難得,就收回來依照它的自然輪廓,一點點雕琢出56個石榴,既保留了木頭的本真,也蘊含著團圓和睦的寓意?!?/p>
展廳兩側的展柜里,筆筒、擺件、臺燈、花架等根雕作品有序擺放,每件作品都帶著石榴木獨有的特質——表面疤瘤自然凸起,木紋清晰舒展,這種紋理是樹木生長過程中,因養分積累軌跡不同形成的?!皸椙f的石榴木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疤瘤多、可塑性強,尤其是老木上的紋理,沒有兩件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件作品都是孤品?!睂O延森指著一件帶紋理的筆筒說,不少文房愛好者就是沖著這獨特的紋理來的,覺得擺在家里既有實用性,又有收藏價值。
據介紹,目前館內每年能產出2萬余件根雕成品,消耗的石榴木毛料達300多噸。銷售上,除了線下接待游客購買,還開通了線上直播渠道,每次直播都能吸引不少網友關注,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20余個地區。如今,這里不僅是售賣根雕的場所,還成了傳播石榴文化的窗口,常有周邊游客專程來參觀,也有學校組織學生來體驗根雕制作,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背后的故事。
陽光透過展館的窗戶,灑在墻面“市級非遺工坊”的牌匾上,泛著暖光。孫延森正將一件剛打磨好的小擺件放進展柜,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石榴根雕,愿意了解棗莊的石榴文化,我覺得這份工作更有意義了?!边@些經由雙手雕琢的石榴木,不僅讓“朽木”煥發了新生,更承載著棗莊榴鄉的生機與活力,正一點點傳遞到更遠的地方。(本報記者 張琛 任翔)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9/12/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