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正,則民心淳;民風正,則社稷安。只有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昌盛。為深入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棗莊市嶧城區底閣鎮充分挖掘本地歷史文獻、文化經典、文物古跡中的“廉”因子,激活古遺址和鄉風民俗背后的家風故事,不斷擦亮“棗莊東南門,厚道底閣人”的廉潔文化品牌。和美的底閣大地上,廉潔文化遺產遺風與鄉土文明緊密相連,一批批先賢故事傳唱至今,影響著鄉風民俗、家風家教。
孝老愛親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2023年以來,底閣鎮以解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孤寡、獨居、空巢老人最現實、最迫切的“一餐熱飯”難題,積極推進愛心食堂建設,探索多元化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全鎮已建愛心食堂6處,實現了老年人“食”有所依、老有所“樂”,在全鎮范圍內營造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同時,社會各界愛心企業和村民紛紛為愛心食堂捐贈善款和物品,讓更多地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關懷。
“百善孝為先,孝為廉之首。”底閣鎮前岳城村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孝善文化培育清廉之風,舉辦了七屆以“慈孝·清廉”為主題的感恩母親節公益活動,營造了“以孝促廉,以廉踐孝”的優良氛圍,用孝善文化正黨風淳民風。在全鎮范圍內形成鄰里守望、友善互助、孝老愛親、團結和諧的良風美德和社會氛圍。
忠貞不渝
在底閣鎮望夫臺村南約200米處,平坦的地面上出現一塊巨石—紅砂石,該石三面陡峭如壁,一面石壁傾斜,頂部較平,上面有兩個像被人踩過的腳印。相傳這里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古時候在巨石旁住著幾戶人家,其中一戶人家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勤儉持家,過著農耕生活。男大當婚,在男子結婚次日,就被官府抓去服役,一去便杳無音信。丈夫被抓服役,媳婦在家伺候婆母,耕種莊稼,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思夫之情日趨強烈。一日,媳婦突發奇想,我何不登上村南巨石,站高望遠看看丈夫何時歸來。從此以后,無論風霜雨雪、寒暑易節,每天都要登上巨石,翹首遠眺,期盼丈夫平安歸來,合家團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巨石上就驚奇地出現了兩個腳印似的注窩,據說那就是小媳婦站在那里盼望夫君時留下的腳印。漸漸地人們就把那塊巨石叫“望夫石”,也叫“望夫臺”。
“望夫臺遺址”見證了歲月的滄桑,作為歷史遺留實物,形象地展示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忠貞不渝的夫妻感情。
睹物思“廉”
底閣鎮曹廟村鄉村民俗館,建于2023年10月,館內整體設計古樸簡約、富有韻味,運用實木、仿土墻等材料,營造出整個空間的質樸感,是以時代文物為主要收藏和展示的鄉村民俗館。
民俗館搜集整理五六十年代耕田工具,生活用品紡織工具、運輸工具、家用電器等200余件,展現的農用具均為原始狀態,是本村居民無償捐獻的。這些靜靜不言的舊物,包含了無數在這里出生、生長、老去的人對鄉土眷戀和追憶,充分反映了中國農民在農業上的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的縮影。教育后代子孫追憶祖先、憶苦思甜,感受先輩們辛苦勞作的過程,永遠保持勤勞善良的勞動本質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飲水思源,當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艱苦奮斗精神,并代代傳承下去。
(https://mp.weixin.qq.com/s/6dx1lt7TJs5DUk8cX8CJ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