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您的身份證、戶口頁復印好了,您在《山東省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誠信承諾及核對授權書》上簽完字就可以了,后面會有社會救助專員和您聯系,對接后續辦理流程。”4月24日一大早,在嶧城區陰平鎮東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王欣茹現場免費為村民王先生復印了身份證和戶口頁,周琦翔為其提供《山東省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誠信承諾及核對授權書》,王欣茹幫助其完成了農村低保現場受理程序。
為持續深化社會救助“零跑腿”改革,陰平鎮不斷拓展、豐富“平易辦”社會救助品牌內涵,致力于為群眾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下沉式”救助服務,繼續用好“紅色大篷車”志愿服務品牌,把大篷車開到群眾家門口,與群眾面對面辦理社會救助業務,用心用情兜牢民生底線。
針對困難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圍繞早宣傳、早發現、早介入、早受理、早救助目標,該鎮設立社會救助大篷車,專門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平板、打印機等辦公設備,走村串巷流動辦理社會救助業務。
經了解,社會救助大篷車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政策宣講、業務咨詢、申請材料復印、表格代填、現場受理、潛在救助對象摸排等。采取定期+預約上門服務模式,每月15日為社會救助集中幫辦日,鎮社會救助專員協同鎮村兩級社會救助志愿者和村社會救助協理員以大篷車為載體流動開展社會救助服務。預約上門通過兩種方式,一是撥打鎮救助熱線登記,二是讓村社會救助協理員代為預約,預約情況每周匯總研判一次,需要上門服務的鎮社會救助專員會提前聯系申請人確定時間、地點和需要準備的材料,乘坐大篷車上門辦理。
“社會救助大篷車開到我們家門口,現場為我們解決困難,實現救助申辦不出戶,真正做到了服務上門。”陰平鎮三汪村民趙俠說。
陰平鎮黨委副書記姚傳哲介紹,社會救助大篷車開到村、來到戶、深入田間地頭,不僅為老百姓面對面地講解、辦理救助業務,宣傳社會救助最新政策,同時主動發現潛在救助對象,針對急難對象采取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措施。社會救助大篷車設立一個多月來,已開行300多公里,開展流動社會救助申辦活動5次,發放宣傳材料260余份,咨詢、辦理救助業務120余人次,得到了困難群眾的熱烈歡迎。(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李濤 蘇娜)
(http://www.632news.com/zzqs/content/2024-04/30/content_7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