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嶧城區峨山鎮姚莊村,一提起50多歲的農家婦女朱文秀,鄉親們都贊不絕口地稱她是大好人,她以普通農村婦女的淳樸、賢惠、善良之心,多年細心照顧臥床不起的婆婆和身體殘疾一直未娶妻的大伯哥,用柔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她的事跡在村里被傳為佳話。據了解,像朱文秀這樣的好人在峨山鎮還有很多。
近年來,峨山鎮在唱響道德育民主旋律中,堅持道德建設與輿論同步,通過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和典型引領,全鎮形成了尊重典型、爭當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出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為該鎮鄉村振興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道德支撐。
孝德教育入心入腦
“婆婆也是媽,您一輩子辛苦啦,您把兒子撫養大,如今兒媳婦來報答……”每當聽到這首歌時,黃莊村40多歲的農家婦女劉莉總是淚流滿面,她說,自從嫁到婆家總為雞毛蒜皮一些小事鬧得不和諧,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學完孝德教育后,從自身找原因,“婆婆也是媽,老人不容易,現在和婆婆相處得很融洽,是孝德改變了我。”劉莉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為了把精神文明工作抓實抓細,峨山鎮結合孝德教育,在59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設立孝文化學習大講堂,用鮮活的案例、生動的語言,向村民宣傳孝道文化。同時組織志愿者為老人洗衣、做飯,陪老人吃飯、聊天。隨著一系列孝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相繼開展,干部群眾在活動參與中受教育,并以實際行動踐行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高尚品德,全鎮勁吹文明新風。
典型引領文明新風尚
“中國好人”獲得者趙鳳玲,是峨山麗雅超市負責人,近30年來誠信經營,還直接或間接無償幫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困難群眾等近千人,她也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峨山鎮積極發掘身邊好人、凡人善舉、道德模范,全鎮逐漸形成了發現身邊好人好事、挖掘身邊好人、講述道德故事的良好機制。在好人發掘過程中,利用村民議事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動員群眾對號入座,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好鄰居、“嶧城好人”等評選活動,目前已推薦身邊好人800多名。其中1人榮獲“全國好人”稱號,4人榮獲“山東好人”稱號,城三村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
唱響道德育民主旋律
走進峨山鎮河口村,沿街整潔的墻壁上《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圖》等宣傳標語和圖畫活靈活現,讓群眾受益匪淺。
“以前俺村很窮,村貌很差,孝德大講堂開講后,村里變得家家戶戶孝敬父母、夫妻之間相互恩愛、相互理解,妯娌之間、鄰里之間和諧相處、團結互助。”河口村村委會負責人說,以往那些打牌賭博、喝酒鬧事罵大街的沒有了,村里每年重陽節都會宴請60歲以上的老人,已堅持10年了。
據悉,近兩年,峨山鎮在各村打造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傳統文化一條街,繪制各類正能量宣傳圖畫1500多幅,利用村廣播、微信工作群播放孝老愛親歌曲,全鎮各村把評選出來的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都推上光榮榜。
村看村,戶看戶,老百姓就看“民星戶”,村民朱建站在“光榮榜”前說:“這里張貼的照片沒有明星靚麗,可影響力和感召力并不小!這些被大伙稱贊的‘民星’,成為村里人學習的好榜樣。”(記者 劉明 通訊員 李利)
(http://www.632news.com/zzqs/content/2024-04/13/content_7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