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嶧城區古邵鎮著眼解決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多,單戶分散耕作成本高、收益低,農民老齡化等帶來的“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等問題,大力推進土地規?;a經營,深化農村改革,加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增土地規模化經營13331.56畝,全鎮規?;a經營面積達到21126畝。先后有13個經營主體與農戶簽訂流轉協議2380份,到位資金1420萬元,為17個村集體增加收入51.6萬元,解放并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余人,實現農民增效、集體增收、企業增產、社會增值、政府增信的“五增效應”。
上下聯動,緊盯目標強部署
一是宣傳引導“破阻力”。民意懇談提認識。抓住村黨組織書記這一關鍵少數,通過召開民意懇談會、黨員座談會,提高農戶對土地規模經營的認識。讓先期參與土地規模經營嘗到甜頭的農戶現身說法,算效益對比賬,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交流經驗長見識。采取會議培訓、實地參觀兩種途徑,傳授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組織全鎮63個村負責人深入山東農發集團汶上生產基地考察學習,3次召開專題推進會議,邀請企業負責人介紹經營理念和操作經驗,為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講解推進土地規模經驗的目的和益處。二是黨建引領“聚合力”。專班推。成立由書記和鎮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3個工作專班,列出“時間表”,明確“任務書”,繪出“路線圖”。開展集中推進活動,逐村摸底群眾意愿,積極對接規模經營主體。專題督。開展逐村督導,實行“一天一調度、三天一通報”,并將土地規模化生產經營納入村年度考核,與村黨組織書記的工作績效掛鉤,作為年底評先樹優、專業化管理依據。專項獎。在區財政獎補基礎上,對新增土地規模經營面積500畝以上的,配套獎勵村集體每畝10元,全部計入村集體經濟收入,足額兌現集體經濟“增量獎”“保持獎”。三是強化服務“添動力”。建立最優服務機制。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定期開展“嶧地生金”普惠金融專場活動,搭建銀企對接橋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拉長產業鏈條;成立“勞務合作社”,積極對接鎮村企業,350余名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年人均增加工資收入1.2萬元。建立最佳監管機制。實施流轉保障金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對于群眾意見大、投訴多的服務主體納入“黑名單”,對經營管理粗放、現代化生產程度低、市場經營適應性差的經營主體,建立退出機制。建立最強推廣機制。積極抓好典型培樹,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對經營成效顯著的規模經營主體、推進土地流轉成效明顯的村黨組織大力宣傳推廣。
示范帶動,規范提升強引領
一是推廣“程莊兩區管理”模式。程莊村將全村土地劃分為“自種區”和“經營區”,把最肥沃的土地設為“自種區”,將愿意種田的農戶集中在“自種區”種植,“經營區”土地交給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規模經營。程莊村共流轉土地815畝,其中,溢出土地15畝,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14.5畝機動地,承包金額由500元/畝上漲到1000元/畝,增加集體收入7250元;村組織為經營者提供服務,按照50元/畝收取服務費,增加村集體收入40750元。利用此模式共完成土地規模經營5285.08畝。二是推廣“夏莊整村流轉”模式。夏莊由村集體組織,流轉整合全村土地,按照1000元/畝價格,統一對外發包,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共流轉土地1490畝。其中,“填溝平壟”增加村集體土地55畝,增加集體收入5.5萬元;75畝機動地,承包金額由500元/畝上漲到1000元/畝,增加集體收入3.75萬元。利用此模式共完成土地規模經營3833畝。三是推廣“大劉莊聯合體經營”模式。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古運面業等主體,建設富硒農作物基地。其中,匯農農機合作社投入農業機械105臺(套),為生產經營者提供無人機植保、機收、機播、機耕全周期服務;省級龍頭企業古運面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生產富硒面粉、富硒掛面等100余種系列產品,年加工小麥2萬余噸,生產掛面700余噸,種植的富硒小麥比普通小麥價格增加20%,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經營模式,利用此模式共完成土地規模經營2742.48畝。
合力拉動,創新機制強保障
一是制定了一張明白紙。明確土地規?;洜I須知,印發土地規?;a經營工作指南。依托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對流轉合同的簽訂、鑒證、備案、登記和跟蹤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把控,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簽訂委托服務協議。二是建立了兩個信息庫。建立經營主體信息庫,共采集129家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涉農主體土地規?;a經營意愿信息。建立農戶土地規?;a經營信息庫,采集以村為單位到經管站進行登記的土地流轉情況,以及村民小組、土地合作社對外經營的土地等信息。三是落實了三項保障制度。堅持先交錢后種地,并嚴格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備案制度、土地經營審查制度、土地經營風險保障金制度,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健康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