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底閣鎮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高質高效農業,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做“特”做“優”,精心打造出有地域特色、有鄉土味、有價值鏈的“紅、黃、綠、黑、白”五彩農業,培育扶持了一批規模大、示范性強的農業合作社及生產經營企業,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了當地群眾增產增收。
大力發展“紅色”農業產業
鎮西部大力發展以“藏紅花、胡蘿卜”為主要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以紅色為主色調的風景帶。河灣村將公共資源共享行動整理出的600畝桑蠶地,改造建設成為一個集休閑觀光、鮮花苗木栽培、銷售、果蔬采摘于一體的大型農業基地,并在基地進行藏紅花林下套種,完成100畝藏紅花種植,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輻射帶動村民1200余人就業,村集體收入增加30余萬元,村民由原來的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增加到了1.2萬元。周莊村黨支部組織農戶以投資入股或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周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凌派坊(山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300余畝,規模化種植胡蘿卜,年銷售收入達到30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近百人。
大力發展“黃色”農業產業
鎮東部大力發展以“煎餅、金絲皇菊”為主要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打造黃色為主色調的農業產業帶。近年來,底閣鎮深入挖掘傳統煎餅文化,融合基層黨建、“孝善文化”等元素,不斷做大做強煎餅市場,煎餅加工業戶發展到200余戶,年產500余萬斤煎餅,主要銷往市內各大批發市場,把“小煎餅”做成“大產業”、書寫“大文章”,將“底閣煎餅”打造成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朱官莊村成立中草藥合作社,利用清理出來的村邊零星邊角、一般耕地等30畝土地,實施金絲皇菊和透骨草等中藥材種植,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產業
鎮中部大力發展以黃瓜、萵苣、芹菜等為主要代表的蔬菜產業,打造綠色為主色調的農業產業帶。底閣鎮大力扶持綠色蔬菜發展,蔬菜種植設施、運輸、銷售產業鏈也已初具規模。河灣村成立強民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標準化生產,打造規范化標準化蔬菜園區,建成高標準蔬菜大棚126個,年產黃瓜、西紅柿、花椰菜等無公害蔬菜1400萬斤,年產值1300多萬元。朱官莊、西甘寺等村,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開展規模蔬菜大棚經營,種植黃瓜、萵苣等蔬菜,每座棚收入均能達到5000-8000元。
大力發展“黑色”農業產業
鎮北部大力發展以“黑雞樅、食用菌”為主要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打造黑色為主色調的農業產業帶。前岳城村通過公共資源共享行動,清理閑置土地272畝,大力發展黑雞樅種植,成立了樅遍天下(山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廣源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6個,完成5個愛爾蘭智能菇房和配套設施建設,黑雞樅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實現25000斤現貨銷售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郭樓村對清理出來的104.5畝土地公開對外招租,成立集生產、銷售、培訓、科技推廣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食用菌合作社,建設食用菌自控溫室12個,菌棒日產量可達1.5-2萬個,年銷售額達到300多萬元,帶動40多名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大力發展“白色”農業產業
鎮南部大力發展以“魚類、豆腐”為主要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打造白色為主色調的農業產業帶。近年來,底閣鎮將南部石膏塌陷地改造成5000余畝的養魚池塘,成立九洲養魚專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養殖,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合作社現有會員114人,投放飼養草魚、鯽魚、花鰱等無公害優質魚苗,年產量達7500余噸,每年漁業收入達8000余萬元,昔日塌陷地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同時,依托“底閣豆腐”色澤白嫩、口感細膩、富硒養生的優勢,著力扶持、壯大豆腐產業,樹立品牌、做大產業、形成效益,將“小豆腐”做成了“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