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有保底收入作保障,年底還能領土地入股盈余分紅,加入合作社規模化經營,比咱老百姓自己種地劃算多了!”棗莊市嶧城區壇山街道孔村村民黃艷高興地說。今年以來,嶧城區壇山街道按照區委、區政府工作布署要求,強化宣傳發動,逐社區(村)摸底調研,有序梯次推進,規范農村土地規模化生產經營工作,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
重點圍繞“算好賬、有保障、省人力、見效益”等群眾關注問題,利用社區(村)工作群、微信公眾號推送圖文信息70余條,發放土地規模化種植征求意愿書1000余份,廣泛宣傳土地規模化種植模式,使規模經營的理念、形式、內容家喻戶曉。在此基礎上,孔村、張店等8個涉農社區(村)分別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土地托管,為有效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蓄勢賦能。同時,組織“街道+社居+網格”三級干部入戶動員,面對面講解政策,打消農民土地流轉后“無地可種”“無事可做”的顧慮。
工作人員逐社區(村)進行實地摸底,充分了解各社區(村)耕地實況、土地托管實際需求。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對轄區內相對擁有較大連片土地,適合規模化種植的社區(村)進行納入,對土地極分散、不連片的暫緩納入。同時對走訪過程中,發現的部分土地存在耕地“非糧化”問題,通過有效溝通、聯合執法,土地已完成耕地退林還田,并已納入規模化經營范圍,有效擴大了土地規模化經營覆蓋面。
根據前期摸排結果,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率先以孔村、張店2個村為“切口”,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試點工作,實施“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區供銷社經營服務組織+農戶”合作經營模式,農民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托管給供銷社經營服務組織,負責規模化經營,采取“保底收益+盈余分紅”形式對農戶進行收益分配,每畝土地保底收入800元,土地取得盈余收益后,由合作社按比例進行分紅,讓農民自愿當起了種地“甩手掌柜”。對于其他涉農社區(村),以試點經驗為參照,分別制定了符合各社區(村)實際的實施方案,確保按時完成土地規模化經營任務。
下一步,壇山街道將結合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政策要求,進一步做好為民服務工作,助推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邁上新臺階,提高群眾經濟收入水平。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王晟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