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的村莊巷道、田間地頭,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紅馬甲”在辛勤工作。他們或清掃道路,或在清掃馬路,或在防控卡點執守,或在防護山林……他們統一的名稱是“盛林”生態公益崗。今年以來,嶧城區吳林街道深入貫徹上級決策部署,以“五比五看”作風能力建設活動為契機,積極應對疫情防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不利影響,依托城鄉公益崗位擴容提質行動,聚焦城鄉就業困難群眾,結合全街道鄉村振興、生態保護、護林護路、疫情防控等工作需求,創新開發“五大員”公益崗位,全力打造“盛林”生態公益崗位品牌。
據了解,吳林街道將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作為街道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按照“突出關鍵人群、擴大惠及范圍”的選擇標準,精確界定各類人員范圍,通過集中排查、“四議兩公開”和工作專班復審等程序,從35個村(居)重點人群中篩選出305名符合條件的人員,確保上崗人員既有就業愿望,又具備就業能力。與申報人員進行“多對一”交流,詳細了解其個人家庭、身體健康以及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情況。建立人員崗位雙向選擇機制,街道結合其居住位置、技能水平、崗位需求等因素,科學安置人員上崗。目前,吳林街道共設置鄉村公益崗265個,城鎮崗40個。初步形成了以大齡剩余勞動力為主體,覆蓋“貧”“弱”“殘”“零”等幫扶對象的就業安置新格局。 陳埠村54歲的村民王彥兵夫妻由于年齡比較大,無法外出務工,平時也是靠種地維持生活,二兒子今年剛剛上大學,一家人還為學費犯了難。陳埠村黨支部書記王興軍得知公益崗招聘信息后,第一時間告知了他,按照要求和程序,王彥兵成為了陳埠村“生態護林員”。“得到這個消息后,可把我高興壞了,不僅解決了我兒子的學費問題,而且成為一名護林員,給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很光榮!”王彥兵說道。 在管理環節,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數據庫,完善個人檔案,做到人數、崗位底數清。按照“誰用人、誰管理”的原則,明確用人村居承擔公益性崗位管理的主體責任。街道不定期通過實地回訪、電話核崗等方式加強公益崗工作情況的監督檢查,并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切實加強監督,實現了“鎮村有考核,群眾有評價”。 在關心關愛公益崗人員環節,依托村級黨建陣地等場所,設置初心驛站,配備飲水機、微波爐、報刊書架等設施,為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在工作間隙、學習休息提供極大的方便。同時,可為公益性崗位人員提供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輔導,提升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數,更好地服務群眾。 “保就業就是保住千家萬戶的‘飯碗’。下一步,吳林街道將按照穩就業、保就業的要求,持續加強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提高就業質量,在促進群眾增收的同時,提升鄉村振興水平和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吳林街道負責同志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