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嶧城區陰平鎮斜屋村,柏油路兩旁鮮紅的道旗上“爭做文明人,爭創文明戶”等文明標語映入眼簾,處處可見形態各異的百年棗樹,泛紅的大棗綴彎了枝頭,村民門前整潔有序,村民笑聲不絕于耳,好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近年來,斜屋村按照433工作思路,聚焦整合“四職干部”、創新“三治融合”、實行“三色管理”,積極推進精治村莊建設。該村先后榮獲國家級環境整治示范村、省級生態文明村、省級美麗村居、市級黨建示范點等榮譽稱號。9月6日,該村又被認定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一長三員”領建精治村莊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大家近期一定不要出遠門,在家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保護自己保護家人。”9月13日,為阻斷疫情傳播風險,斜屋村宣傳員李曉楠又開始廣播了。
為促進村級的有效治理,李曉楠被推選為村級治理宣傳員,平時主要負責向群眾解讀國家及上級關于鄉村治理的法規及政策,宣傳引領群眾參與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創建,通過家庭治理參與村莊自治,倡樹文明新風,弘揚鄉村正能量。
斜屋村圍繞基層治理需要,結合村莊實際,對村莊工作人員從崗位、職責、待遇三個方面進行整合,促進作用發揮最大化,實現全年360余天不間斷、360度無死角為民服務。全面梳理專職調解員、宣傳員、網格員、會計、計生專干、警務助理、村級代辦員、食品安全員、應急安全員等村干部職責,形成網格長、代辦員、排查員、宣傳員“一長三員”4職干部格局。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以黨建為引領,統籌協調分解落實村莊事務,協調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進行矛盾糾紛調解,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等工作,做鄉村治理的領頭人;代辦員主要負責綜合服務類工作開展,根據需要和實際幫助村民辦理家庭生活及其他手續上的業務,做群眾的貼心人;排查員主要負責排查整治類工作開展,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配合公安機關維護公共秩序,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治融合”引領鄉風文明
“沒事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明理小院,了解國家大事,聽聽身邊好人事跡,學習大道理,爭做明理人。”斜屋村村民褚夫利高興地告訴記者。
“明理小院”于2019年成立,是村民說理議事的好地方,旨在引領村民學習國家法規政策,通過議議身邊的小事,學習大道理,參與村級治理,建設文明村。該村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工作法,讓治理資源精準及時配送,深入開展社會治理全方位服務。
堅持“法治”為本,提升基層治理“硬實力”。全面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統籌推行民主議事、司法保障、基層執法、農村普法“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將全村185戶村民劃分為9個單元小組。按照“一組長二志愿者”的標準,對每個單元小組實行定人、定格、定責,積極開展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安全隱患排查、訴求辦理監督等工作,確保“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問題不上交”。
堅持“德治”為要,提升基層治理“軟實力”。著力建設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講習所”,組建志愿者服務隊,通過“新片舊放看電影、憶苦思甜大鍋飯、貼近群眾授法律”等形式,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治精神、弘揚道德文化、培養道德觀念。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評選,用先進典型、模范人物引領新時代鄉村治理。
堅持“自治”為基,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力”。堅持把村民自治作為基層社會運行的重要方式,推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構建鄉村自治“一核二委三機制”(“一核”即村黨組織,“二委”即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三機制”即以村委會為組織形式的村民自治機制、以村監委會為組織形式的監督機制和以黨群議事會為組織形式的協商機制)的新型組織體系,形成工作內容社會化、工作程序規范化、工作形式多樣化的多元同治格局。高標準建設村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法治主題墻畫和長廊,積極抓好村規民約落實,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多種形式開展法治文化宣傳。
“三色管理”激勵群眾參與
聚力強化激勵引導,細化量化考核評價標準,對全體村民實行紅、綠、藍三色積分管理。紅色積分管理,記錄村民文明方面表現,具體包含村民參與村莊自治,以及弘樹文明新風、參加文體活動、開展公益事業等方面。綠色積分管理,記錄村民生態方面表現,具體包含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公共資源共享、路域環境整治、污染防治、保護公共設施、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藍色積分管理,記錄村民平安方面表現,具體包含遵守黨紀國法,參與維護村莊公共秩序、維護公民生活秩序、矛盾糾紛調解、推廣信息化治理等方面。每戶積分總分為360分,其中紅、綠、藍三色均為120分。每季度評定一次積分,村民所得積分由村“兩委”和4職干部組成積分評定小組共同評定,評定過程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和黨員群眾代表監督,評定結果面向全村主動公開。現有30余名村民憑積分領到了洗衣液、雨傘等生活用品,村民參與村級治理熱情高漲,整體村風呈現崇善向上發展局面。
“紅色引領”推動景區建設
斜屋村是文峰游擊隊抗日活動主要區域。近年來,該村以“紅色精神”為引領,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棗園文化、紅土埠文化、文峰精神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有機融合,建設3A級景區。
投資680余萬元,著力打造了陰平攬秀、補天遺石、馬刨泉涌、陰鈾生輝、文峰足跡、斜屋印象、百麻古韻、步道曉風“棗園八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鄉村旅游鑄魂。
投資1000余萬元,完善棗園基礎設施,鋪設棗園綠道20余公里,修建棗園自摘區6個,推出生態旅游和大棗自摘項目。以建設景點式美麗村莊為目標,配套建設了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文化長廊、旅游公廁等設施,促使“人居”變“宜居”。投資260余萬元,盤活閑置院落,建設“水起云墅”精品民宿,形成了“棗園人家”特色建筑群,輻射帶動了鄉村民宿發展,不斷延伸“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實現設施配套全面化、村莊景點化、全域景區化,旅游業逐漸成為斜屋經濟的支柱產業。
現如今,斜屋村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村民富足、治理有效的鄉村治理示范村,成為越來越多的游客“來了還想來、住了還想住、走了再回頭”的網紅打卡地。(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