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好了,這里剛長出的兩個茄頭留下,最下面的兩片子葉一定要摘下來,并清除掉,因為子葉上殘留一定的病菌和蟲卵。”10月28日一早,嶧城區陰平鎮東金莊村種植大戶褚衍祥的高標準溫室大棚內溫暖如春,東金莊村的志愿者彭紀彩正在指導褚衍祥茄子種植技術,紅色馬甲在滿眼綠色的溫室大棚內顯得格外耀眼。
“近年來,我們村緊緊圍繞‘循環農業’發展,成立三支志愿服務隊,設立高標準大棚文明實踐基地15個,形成‘循環農業,志愿先行’志愿服務品牌,摸索‘草—畜—肥’循環利用,形成東金莊村‘以草養畜,以廢造肥,以肥還田’的綠色循環農業鏈條產業,凝聚文明實踐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該村黨支部書記李玉才介紹,今年,利用扶貧資金716萬元對現有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項目進行提檔升級,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開展循環農業志愿服務100余次,帶動全鎮524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關于棗樹品種更新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再跟市里的棗樹專家對接一下……”在斜屋村百姓議事茶館,長紅棗合作社法人陳玉璽一開口,大伙都圍了上來。大棗種植大戶褚夫利表示,不忙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來到這里說說村里的難事,議議國家大事。百姓議事茶館作為斜屋村的文明實踐基地,自從設立后,大家都爭著學習大棗種植技術,爭當好媳婦、好婆婆、動模范等先進典型,村里打牌、打麻將、打架罵人的現象沒有了,鄉村文明新風逐步提升,斜屋村先后被評為山東最美示范村和生態文化村。(記者 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