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早,嶧城區陰平鎮東金莊村西紅柿高標準大棚基地中,一片繁忙的景象,大棚內村民們在忙著采摘黃瓜,大棚外一筐一筐的黃瓜搬到有序排放的運輸車上。“大家加把勁,收購商在棚外等著裝車呢!”蔬菜種植大戶褚衍金高興地說。
“我們種蔬菜用的都是我們村自己造的有機肥,都是綠色蔬菜,很暢銷。”褚衍金向記者介紹到,村里投資200余萬元,建設了一占地10畝的棗莊正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肥生產線。
“自從村里建起這個有機肥生產線后,全村的人居環境大大改善。”東金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玉才說,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把這些秸稈在田地里直接進行焚燒,造成大氣污染,還有部分村民把秸稈放在房前屋后,影響了村容村貌。
近年來,嶧城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利用“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開展草—畜—肥循環生產,形成了“以草養畜,以廢造肥,以肥還田”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全面提升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有效改善了轄區生態環境。
東金莊村引導村內7家合作社聯合成立了嶧城區陰平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規模農業,生產的小麥、玉米等良種上市銷售,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00余萬元。秸稈等廢棄物作為生態養殖的飼料,養殖合作社利用秸稈、菜葉等廢棄物進行生態養殖,生豬、家禽等相關畜禽產品對外出售,2019年實現銷售600余萬元,實現了“以草養畜”。
“我們把部分還田剩下的農作物秸稈收集起來,運到有機肥廠,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將種植、養殖廢物和群眾生活產生的糞污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在沼氣池內發酵,沼液作為葉面肥料,灌溉使用,沼渣生產成有機肥,作為蔬菜、糧食生產肥料,形成循環利用、循環發展的模式。”李玉才介紹說,通過“以廢造肥”減少了污染,提升了產業增加值。
該村還投資200余萬元建設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13個,中拱棚40多個,采用有機肥料澆灌,生產綠色無公害蔬菜。2019年共計生產有機蔬菜100多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近300萬元。同時植物不可銷售部分作為有機肥廠的生產原料和生態養殖的飼料。
“2020年計劃投資238萬元建設生物有機肥二期生產項目、投資162萬元新建1000噸蔬菜儲存恒溫庫5000立方米、投資320萬元建設高標準蔬菜溫室大棚15個60余畝、投資120萬元建設休閑觀光采摘園4000平方米。”李玉才談起今年的發展計劃信心十足,將通過對現有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項目進行提檔升級,將其打造成有機蔬菜種植、農作物秸稈及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生物肥生產、倉儲冷鏈物流、鄉村旅游、觀光體驗采摘閉環發展的陰平鎮東金莊村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打造綠色循環農業的東金莊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