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中,讀書一直被賦予家族興旺、文脈延續的深遠意義。
進入新時代,這份對“詩書繼世”的追求有了新的內涵——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山海、穿透壁壘,讓“上好學”為每個孩子的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既是對“耕讀傳家”傳統的時代傳承,更是當下教育資源擴優提質工作最鮮明的底色。
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供給,系統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構建起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在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委員周智生看來,促進教育公平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市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提案,從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強化教育規劃布局、健全體制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四個方面,對義務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見建議。”
該項提案立案后,市教育局迅速牽頭負責辦理,將提案中的核心要點分解為可落實的行動方案,以精準施策解決難點問題。
“我們立足全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以提案核心建議為導向,聚焦鄉村教育振興,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通過多方協作打通資源流動的堵點,把提案中的規劃藍圖轉化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生動實踐。”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科科長劉國陽表示。“下一步,市教育局將緊緊圍繞優質均衡發展的各項任務,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共同推動我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現代化教室窗明幾凈,體育設施錯落有致,文化長廊底蘊悠長。作為山東省首批教育強鎮筑基行動試點鎮學校,棗莊市第二十中學先后投入560萬元,建設標準化運動場,打造校園千兆網平臺,并在全市率先建成集中供暖管網,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加盟奚仲中學教育集團,建立聯研聯教制度,定期開展新課堂達標研討交流、集體教研、同課異構等活動,與名校同頻共振、資源共享,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教育。”薛城區教體局陶莊學區主任、棗莊市第二十中學校長張家林介紹。“同時,我們還利用城鄉教師交流政策,先后引進區內名校長、名教師18人到校管理、教學,選派12位教師到名校掛職學習,安排教師160人次到南通、濰坊培訓研修,教師業務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教育是民生之基,關乎千家萬戶的福祉。寫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這篇大文章,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齊頭并進,更要體現教育溫度的普惠共享。“我們既要讓優質資源如春風化雨,突破地域壁壘流向薄弱角落,也要以改革為斧,鑿平教育差距的溝壑,讓每個孩子都能站在相對平等的起跑線上,讓每一份成長的渴望都能被溫柔托舉。”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光明說道。(本報記者 賀迎秋 趙瑞 侯睿 實習生 馮璐)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8/27/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