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鏖戰旬余,取得了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英雄的臺兒莊也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伴隨著講解員的介紹,漫步在臺兒莊古城內,雄渾大氣的北方會館、婉約秀麗的江南廟宇、小巧別致的歐式建筑盡收眼底。這種多元建筑風格并存的景象,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直觀體現。而沿途的皮影戲、柳琴戲等非遺技藝演出,則讓這座古城更加生動。
“‘大戰記憶·紅色傳奇’——民族精神研學之旅是我們‘道中華·魯南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行精品線路之一。”棗莊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勇介紹。
近年來,棗莊市推出了“道中華·魯南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行項目,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嵌入“吃住行、游娛購、教學研”,全方位展現魯南地區獨特的人文風光與民族實踐,用旅游講好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故事。
“吃、住、行”全鏈條注入中華民族團結元素
翠綠的葉子,火紅的榴花,圓圓的石榴果,掰開后滿是嬌艷欲滴的石榴籽。令人驚奇的是,這一切,全部是用面做成的。
“我們公交創新工作室結合棗莊本地特產,精心創作了石榴喜饃以及相應的‘榴紅似火’系列面塑。眾多籽粒緊緊簇擁在石榴內部,象征各民族團結一心,緊密相連,非常受游客歡迎。”手托盤中的石榴喜饃,棗莊公交集團總經理王海濤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為做好“道中華·魯南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行項目,棗莊在“吃、住、行”全鏈條中,承載游客基本需求,注入中華民族團結元素。
他們融合棗莊飲食特點與非遺技藝,將傳統面點雕刻出象征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圖案,讓游客在“吃”中體會中華大家庭的團結。發揚棗莊特色傳統美食黃花牛肉面“‘一面’通古今、‘一面’融南北”內涵,在店鋪明顯位置設置美食演變插畫故事,讓游客在體驗南方黃花菜和北方黃牛肉碰撞的同時,感受融情南北、民族團結的暖意。
住宿方面,棗莊根據地域“順天然、親人和”的建筑風格和融合南北的特點,兼顧各民族游客居住習慣,構建院落式民宿、古典四合院、典型徽派建筑等風格的住宿空間集群,增進游客對不同民族住宿特點的了解與認同。在酒店公共空間布設民族團結的主題雕塑、歷史長廊等宏觀場景,在客房內增添民族元素的裝飾品、藝術品等微觀細節,讓游客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團結氛圍。
在棗莊整潔平坦的道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民族團結號”公交車穿梭在新城、老城核心區域,50余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站臺投放累計近200塊燈箱廣告。
充分利用車站、服務區等站臺空間,打造民族主題站臺文化,這是棗莊市在“行”上下的功夫。他們投入30余輛“民族團結號”公交車,構建全市“BRT干線+特色支線”的“民族團結號”公交線路網,推出“團結號”觀光車等景區交通工具,在命名、標語牌、車載故事及公益短視頻等方面植入民族團結元素,讓游客體悟民族團結力量。
“游、娛、購”全業態體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棗莊精心設計旅游體驗,讓游客在“游、娛、購”全業態中享受豐富的感官與精神的盛宴,在一幅幅生動多彩的民族團結畫卷中品味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依托優質資源優勢,棗莊按照系統謀劃、串珠成鏈、整體打造的工作思路,突出體驗性、趣味性、參與性,開發了5條精品旅游線路,實現體驗行項目市場化運作。
“大戰記憶·紅色傳奇”——民族精神研學之旅圍繞紅色文化,串聯各民族、各階層軍民團結抗戰宏偉場景,讓游客體悟民族精神、厚植愛國情懷;“上臺走運·暢游千年”——運河文化品悟之旅圍繞運河文化,通過游覽古碼頭、古駁岸、古船閘等古遺址,讓游客品悟文化遺產、增進文化認同;“活態傳承·匠心棗莊”——非遺手造體驗之旅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陰平毛筆、扎染、泥塑等傳統技藝制作體驗,讓旅客感受非遺魅力、增強文化自信;“一塔六館·到訪班墨”——古滕文化探尋之旅圍繞班墨文化,整合“一塔六館”博物館群,優化展覽內容與互動體驗,讓游客走進文物古藏、凝聚傳承力量;“同心共富·鄉村蝶變”——民族村寨沐風之旅圍繞民族風情,突出米山頂石林、梯田等獨特景觀,展現各族群眾在旅游發展中增收致富、共享紅利的歷程,讓游客體味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園。
“體驗行不是單純的游玩,重要的是引起體驗者的情感共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棗莊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族宗教局局長袁偉說。
棗莊市博物館按照文化發展脈絡,打造“鴻蒙初辟”“諸侯并起”“廩實之禮”“工商肇啟”4個基本陳列展廳,立足地域文化特征,講好講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滕州市博物館布設主題文創書畫作品展,以書畫作品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棗莊精心打造特色演藝秀,古裝柳琴戲《墻頭記》“火龍鋼花”非遺表演等一大批演藝精品,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石榴+”品牌,“鏈接”春節、夏日、國慶節點,形成文化節矩陣,推出魯班文化節、傳統文化藝術節、“滕城華裳秀”漢服周等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以文化節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進“五個認同”。
棗莊按照發展共享理念,探索購物籃里的民族智慧。立足手工藝資源進行特色性開發,叫響善國善匠、匠心榴鄉、亭有匠心等文創品牌,重點闡釋“國禮”魯班鎖中所蘊藏的團結協作、合作共贏的精神特質,推動同心鎖(魯班鎖)成為各族群眾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情誼的生動載體。支持本地企業做好食品“土特產”精深加工,推出石榴汁、石榴煎餅等富有民俗特色的產品。推出《棗莊石榴紅》系列融媒直播,由主播帶領游客線上走進冠世榴園、鄉村示范區等,講述歷史文化、推介精品線路。
“教、學、研”全過程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每逢節假日和寒暑假,臺兒莊古城總會迎來一個又一個研學團隊。在悠悠搖櫓船中,在復興廣場里,在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內,他們認真傾聽講解員講解,深刻體會運河文化、民族文化、大戰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中嵌入內心。
“作為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臺兒莊古城每年接待青少年研學等團隊群體約五六十萬人次。”棗莊市文旅發展集團總經理助理、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黨委副書記黃曉莉談道。
為進一步做好“道中華·魯南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行項目,讓游客通過“教、學、研”全過程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棗莊加強講解員和導學隊伍培訓,開展行業“大練兵、大比武、大提升”,引導學員優化講解方式、切換講解角度,講明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爭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進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者。
同時,挑選民族工作者、黨員干部、教師等成立志愿者導學隊伍,依托本地區文博展館、中小學校等場所培育“小小解說員”“紅石榴”宣講隊等講解員隊伍,引導他們做好民族團結故事的傳播者。
棗莊推動“學”“游”深度融合,組織專家學者和民族工作干部,圍繞講好棗莊民族團結故事,對景區景點涉及民族元素的部分進行整合設計,推出文化課、體驗課、互動課等形式多樣的精品課程。滕州市博物館推出“云展覽”“云課堂”等沉浸互動課堂,設置在線討論區、提供虛擬參觀體驗,極大拓展了“三交”史實的傳播輻射范圍。
棗莊還與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新模式,成立專家工作室,加強點位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要課題研究,為點位故事設計提供理論支撐。探究融合發展路徑,立足魯班文化、石榴文化等區域典型文化,重點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多角度全方位構建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事實的有效載體,為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清晰路徑。
“我們將進一步總結提煉工作經驗做法,形成更多具有棗莊特色的民族工作品牌項目,強化示范帶動、推動提檔升級,不斷彰顯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效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棗莊市委統戰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虎表示。(張孝平)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4607719412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