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我市堅持“安全為基、服務為本”,聚焦農機安全生產全鏈條,通過壓實責任、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全面織牢“三夏”農機安全防護網,為夏糧顆粒歸倉、秋糧搶時播種保駕護航,全力護航糧食豐產豐收。
織密“責任鏈”守牢安全底線。市農業農村局早謀劃、早部署,將農機安全生產作為“三夏”生產的頭等大事,聯合應急管理、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門制定“三夏”機收、跨區作業、安全督導等工作方案,明確部門職責、細化任務清單,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鎮街落實、主體主責”的工作格局。成立專項督導組,由班子成員帶隊深入區(市)、鎮(街)及作業現場,重點檢查農機合作社、維修網點、作業機組的安全制度落實、機具檢修、駕駛員持證等情況;各區(市)推行“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網格員包機”三級包保責任制,將安全責任落實到田間地頭、作業機組,確保“機有人管、事有人抓、責有人擔”。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督導檢查42次,覆蓋90%以上涉農鎮街,整改安全隱患23處,整改率100%。
擰緊“隱患閥”筑牢安全屏障。針對“三夏”農機作業易發生的機械故障、違規操作、道路通行等問題,我市開展“拉網式”“地毯式”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重點整治無牌無證、超速超載、疲勞駕駛、違規載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守牢農機安全生產底線。在田間地頭,市、區兩級農機監理人員組成“流動執法隊”,依托“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系統”,通過“人巡+機巡”相結合方式,對作業機械進行逐機檢查,累計檢驗作業機械2600余臺次。在道路通行環節,聯合公安交警部門開展“農機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在國省道、城鄉接合部等重點路段設置檢查點12處,教育引導機手200余人次。同時,針對高溫濕熱天氣特點,發布《“三夏”農機安全作業提示》,通過短信、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推送至1.2萬余名農機手,提醒機手注意防范機械自燃、電路短路等風險。
搭建“連心橋”提升安全能力。為從根本上提升農機手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我市創新開展“農機安全服務進萬家”活動,通過“理論+實操”“課堂+田間”雙軌模式,推動安全培訓從“被動灌輸”向“主動學習”轉變。一方面,依托全市100余家農機專業合作社、30個農機維修中心,設立“農機安全服務驛站”“應急作業服務隊”,為機手提供安全檢測、維修保養、保險咨詢“一站式”服務,累計服務機手3000余人次,檢修機械1800余臺(套)。另一方面,組建由農機專家、安全監理員、優秀機手組成的“流動講師團”,深入鎮村、田間開展“安全微課堂”32場,重點講解農機操作規范、應急處置、法律法規等內容,發放《農機安全手冊》《事故案例警示圖冊》等資料5000余份;針對新購機農民、轉崗機手等群體,開展“一對一”實操培訓,覆蓋1200余人,切實提升機手“知險、避險、救險”能力。
構建“智慧網”強化應急保障。“三夏”期間,我市加快推進農機安全數字化轉型,依托“山東農機化綜合服務平臺”,探索將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納入智能監管體系,實現作業軌跡追溯、安全狀態監測、風險預警“一屏掌控”。同時,完善“市——區(市)——鎮(街)”三級農機應急體系,組建20支應急救援隊伍,儲備拖車、滅火器、急救箱等應急物資1200余臺(件),開展“農機安全事故應急演練”6場,確保突發情況“快速響應、科學處置”。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作業農機具4萬余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近6000余臺,完成小麥收獲面積214萬畝,機收率穩定在99%以上;夏播玉米作物進度超過九成。 (記者 王溯)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6/18/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