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行走在蜿蜒的公路上,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從臺兒莊的古韻林蔭大道,到市中區“莓”好驛站,再到山亭區紅色農旅長廊,我市域內普通國省道旅游公路實現從“道路通達”到“路景共生”的華麗蛻變,成為串聯美景的“風景線”、帶動增收的“致富路”、傳承文化的“載體帶”,蝶變為“生態長廊”與“發展動脈”,實現路景相融、產旅共生,生動繪就“車行畫中、景隨路延、業沿路興”的鄉村振興新圖景。目前,全市已完成49公里旅游服務功能提升項目建設,同步推進普通國省道3個路段48公里前期工作。
臺兒莊:
古韻涵養,林蔭大道展新顏
S241臨徐線臺兒莊區段建設,秉持“因路制宜、精準施策”原則。在綠化方面,依據不同路段環境科學搭配植物,優化綠色結構,打造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綠化體系,為游客呈上一片綠意盎然的視覺盛宴。同時,實施亮化工程,健全安全體系,合理設置照明設施和安全標識,保障夜間行車安全。通過精心雕琢大李樓、運河大道等五個關鍵節點,深入挖掘并彰顯臺兒莊區的古城文化和運河文化,使這條綠色快捷的旅游公路化身穿越歷史與現代的文化紐帶,訴說著古城韻味與運河的故事。
2025年春節期間,臺兒莊古城累計接待游客85.62萬人次,為滿足游客多元需求,持續完善旅游公路,巧妙融入觀景休閑元素,提升沿線景觀品質,打造獨具特色的古城林蔭旅游大道,成為臺兒莊區交旅融合新亮點,助力構建安全、舒適、美麗、舒心、便捷的交通環境,為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注入新活力。
市中:
“莓”好驛站,產業振興啟新程
在S241臨徐線市中區孟莊鎮段,“莓”好孟莊驛站驚艷亮相。這座集休憩、觀光、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型驛站,停車場、超市等基礎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為過往游客提供貼心服務。其最大特色在于深度融合孟莊草莓產業與旅游體驗。驛站東北側17.41畝高標準觀光大棚內,親子采摘、草莓科普等活動四季不斷,助力“孟莊草莓”品牌借由驛站走向更廣闊市場。東南側的鄉村記憶館,以老物件、民俗工藝品、泛黃的老照片,承載濃濃鄉愁記憶,成為鄉土文化傳承的“活窗口”。
作為“交通+產業+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莓”好孟莊驛站既是旅途中的“能量補給站”,更是鄉村振興的“產業孵化器”,成功將過往的“流量”轉化為“留量”,推動“途經式旅游”向“沉浸式體驗”升級。如今的孟莊,正以小小草莓為媒,走出一條“驛站引流、產業增效、文化鑄魂”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山亭:
紅色脈絡,人文風貌展新姿
沿著S241和G518旅游廊道駛入山亭區,“交通+旅游+紅色+農業”的融合畫卷徐徐展開,盡顯交通賦能的多維魅力。以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八路軍抱犢崮抗日紀念園等紅色地標為核心,沿線精心打造的景觀小品節點如珍珠般散落,半湖公路驛站為游客提供溫馨的休憩港灣。這些元素相互呼應,有機串聯自然山水與紅色文化,營造“車行畫中、路連景深”的特色體驗。
在北莊鎮,洪門葡萄、東洋泉冬桃等特色農業品牌借助旅游公路“串珠成鏈”,實現“農旅雙鏈”協同發展。春日踏青賞花,秋日體驗采摘,特色農產品通過旅游公路拓寬了銷售渠道,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山亭區以“重巒疊嶂、繽紛映彩”的旅游公路脈絡,書寫著“交農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全域規劃:
一軸三帶,多點聯動繪藍圖
市公路和地方鐵路事業發展中心緊扣“交通先行、融合賦能”理念,錨定“快進慢游、全域暢行”目標,以“串珠成鏈、多維聯動”的創新實踐,以“路”為筆,以“融”為墨,匠心勾勒全域旅游公路新藍圖,預計年底前全面完成山東省五大旅游廊道棗莊段建設任務,項目總投資5200萬元,其中爭取省級獎補資金1745萬元,有效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按照規劃,至2025年底,97公里“暢安舒美”的旅游公路將串聯18個A級景區、7個特色村鎮,構建起“高速出入口至A級景區30分鐘通達、至4A級景區15分鐘直達”的高效便捷交通網絡。以S241生態景觀為“主軸”,串聯S231“運河古城”、S318“冠世榴園”、G518“崮體連綿”三大特色帶,形成“六段聯動、多點生輝”的全域旅游公路新格局,讓“快進慢游”的美好愿景加速照進現實,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上,書寫“交通鋪路、旅游搭臺、產業唱戲、文化鑄魂”的嶄新篇章,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本報記者 侯冬健 通訊員 許瑞芬 劉亞偉)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6/04/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