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對當下農業發展的新定位,也是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路徑,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素有“魯南明珠”的棗莊,近年來,在積極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上立足實際、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業融合、大力引進人才等方面做實工作,為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加電蓄能”。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優勢。棗莊下轄5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不同區市(縣)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各地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時,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探索適合本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近年來,山亭區水泉鎮立足資源稟賦,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引導農戶將優質地瓜加工成綠色保健的地瓜干、地瓜脯等系列產品。如今,全鎮已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該模式不僅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更探索出一條以特色農產品出口驅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科技賦能,提升生產效率。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走進棗莊市嶧城區的華沃智慧農業產業園高標準智能玻璃溫室和新型裝配式日光溫室內,種植的西紅柿植株枝葉翠綠,飽滿圓潤的果實掛滿枝頭。眼前這一幕恰恰是科技賦能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棗莊各級立足實際堅持向科技要生產力,加快發展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立體農業,培育更多蔬菜瓜果新品種,走好科技強農、質量興農之路,讓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
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能就農業論農業,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業附加值。棗莊是我國石榴集中連片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素有“中國石榴之鄉”的美譽。當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棗莊將石榴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從石榴葉、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樹根到石榴文化,全力挖掘開發石榴身上的“寶藏”,做深做透本地“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培育石榴產業集群,打造完整產業鏈,努力讓百姓過上像石榴果一樣紅紅火火的日子。
人才支撐,激發內生動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生產者和消費者雙重角色,人口規模、結構、素質對促進區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2024年以來,棗莊全市上下深入實施“榴棗歸鄉”工程,各級各部門圍繞“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進行了扎實有益的探索,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降幅收窄、總體趨穩,駐棗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留棗率”明顯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取得積極階段性成效。借此,對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來說,要充分發揮本市高等農林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升級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另外,還要加強農民教育培訓,統籌用好各類農民教育培訓資源,例如2024年滕州市洪緒鎮依托“田間課堂”的開辦,不僅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還壯大了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市各級各部門協同配合、久久為功。只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產業等要素的作用,才能讓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