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盆景小鎮全景(孫慧 攝)
一座座青山,萬物并秀;一道道河流,碧波瀲滟;一座座高樓,鱗次櫛比;一片片藍天,澄澈悠遠……初秋的棗莊,所到之處皆風景,抬眸可見“天空藍”,放眼環顧“生態綠”。
從滲透著歷史溫度的臺兒莊古城里斑駁的青石板路,到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一幅幅充滿生機的“城市插畫”;從每天匆遽來來往往開窗見綠的宜居城市,到溫柔敦厚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答卷,更是一份寫在全市人民心里的暖心答卷。
強化要素保障
助力綠色發展“加速度”
曾經“一黑一灰”是棗莊的城市底色,“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也是棗莊的歷史寫照。隨著煤炭資源逐步枯竭,產業結構失衡、生態壓力增大、民生矛盾突出等難題逐步累積。面對“煤竭城衰”的發展窘境,“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轉型征程該如何開啟?
厘清發展思路,才能尋找未來出路。近年來,我市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系列要求,錨定“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持續深化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探索形成了“五個一”工作思路,以鋰電新能源為代表的“6+3”產業體系逐步建立,民生保障更加充足,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節水型城市,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經濟結構從過去與煤炭相關的主導產業占經濟總量的80%以上,逆轉為如今的非煤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實現了從“百年煤城”向“生態綠城”的精彩蝶變。
助推綠色發展,要素保障是關鍵。高規格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美麗棗莊建設推進會議、“山水林田大會戰”現場觀摩會議、“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現場觀摩會;堅決確保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到位,高位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在我市落實落地。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與約束雙重作用,構建“市、區(市)、鎮(街)”三級財政同頻共振、上下貫通的生態文明財政獎補機制政策體系,我市探索黃河流域污染協同治理新路徑的改革經驗被《中國財政》刊登推廣。
既立足宏觀聯防,也著眼微觀落實。圍繞“產業培育、環境治理和民生保障”城市轉型三大任務,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鋰電產業基金,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棗莊)國際鋰電產業展覽會(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招引行業領軍企業投資落地,聚力打造“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加快推動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綠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新興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培育以“兩高四新”為主導的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鋰電、新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推進8個產業集群入選“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從單一向多元轉變。
錨定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方向,啟動實施“技改煥新行動”,推廣“政投保貸券服+企業”智能化技改模式,實施一批千萬元技改項目,推動存量企業膨脹規模,快速提高現實生產力。高質量謀劃儲備項目,高水平吸引集聚項目,高效率實施轉化項目,高標準保障服務項目,健全完善從項目洽談到簽約、落地、建設、投產、達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閉環推進機制,推動重點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持續攀升,以項目之“進”促投資之“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特別是今年,全市把推動重點項目落地見效作為貫穿全年的工作主線,實施省、市、區三級重點項目691個,總投資4960億元,1至7月份,完成投資70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73.4%。
推進生態保護
繪就生態環境“高顏值”
湛藍的蒼穹下不知名的鳥振翅翱翔,濕地公園內水波溫柔繾綣,少了夏蟬的鳴嘶,清冷而孤傲的殘荷滄桑卻不頹廢,一組自行車騎行隊正在夕陽的余暉下沖鋒……賞景、郊游,隨處可見的美景,成為市民朋友圈的“??汀?。蜿蜒的河岸線與曲折的天際線勾勒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是我市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好佐證。
歷史上的棗莊因煤炭和礦山粗放式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加快建設美麗棗莊成為轉型發展的必答題。全面打響“山水林田大會戰”,統籌實施荒山披綠、河道治理、山體修復等“十大工程”,建設大運河(棗莊段)國家公園、抱犢崮生態保護區,全力擴綠增綠。踐行“雙碳”戰略,實施兩輪“四減四增”行動,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成立全省碳市場服務分中心,創新拓展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渠道,放大生態效應。實施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生活源“四源”聯合防治,抓好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管控,聚焦打造“無廢城市”,建設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深入實施“山水林田大會戰”,2023年完成植樹造林1.61萬畝、濕地修復1410畝、山體修復17處、建設提升環城綠道49.8公里、生態廊道173公里。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5平方公里,小魏河等6條河道河段全部完成綠化達標任務。深入推進“民生園林”建設,2023年建設提升公園游園21個、口袋公園60個、生態街巷119條。完成109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續推進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改造城市雨污合流管網104.7公里,如期實現清零目標。整治河湖“四亂”問題233處,完成10條省級、12條市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建設任務,9個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完成全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1+4”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被生態環境部在全國推廣。
見微知著,藍天白云、碧水繞城的“秘密”,正是棗莊在奮力推動資源型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的持續發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些年來,棗莊堅持降碳、減污、擴綠齊抓并舉,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滿城綠”的精彩變遷。
聚焦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生活源“四源同治”,PM2.5濃度連續3年低于省下達任務目標10%以上,水體優良比例連續4年保持100%,50條國省控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藍天白云、碧水繞城”逐步由奢望變為常態。深入推進“山水林田大會戰”,“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植樹造林5.9萬畝,建成環城綠道265公里,治理河道65條段,修復濕地6300畝。近年來,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環境監測員”的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一批珍稀鳥類首次在我市監測發現,“珍禽之遷”形象折射出棗莊的“生態之變”。
深耕低碳轉型
筑牢綠色生態“新屏障”
走進華電濱湖350MW光儲一體化智慧能源項目連片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從空中俯瞰,蔚為壯觀。太陽能板下,水波蕩漾,魚兒在其中穿梭……曾經讓城市苦惱不已的采煤沉陷區,已然實現了華麗蝶變——將“包袱”變財富,把“廢物”變資源,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大力推進“四減四增”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綜合施策提升修復治理水平,推動生態價值有效轉化,聚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累計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10.5萬畝,其中土地修復6.8萬畝、漁業養殖+光伏2.8萬畝、生態修復+文旅0.9萬畝,避險搬遷安置居民3.6萬人,昔日廢棄荒蕪的塌陷地如今變成了百姓增收的“聚寶盆”。
面對過度依賴煤炭的舊有能源格局,魚和熊掌何以兼得?棗莊給出答案——擦亮綠色發展!持續深化低碳轉型,堅持以節能倒逼產業升級,以節能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節能目標約束,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夯實節能工作基礎,全市規上工業原煤、焦炭、火力發電等主要傳統能源產品產量全面下降,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高,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市單位GDP能耗較“十三五”末下降14.7%,超額完成省下達我市10.3%的任務目標。
聚力推動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綠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綠色動能。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強力推進小煤礦關閉淘汰退出,近年來累計關閉退出煤礦22處、產能765萬噸,關停小煤電機組14臺、裝機總容量26.2萬千瓦。過去的棗莊,煤炭相關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一度達到80%以上;今天的棗莊,非煤產業規上增加值占比達到83%,徹底改變了“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的局面。
加快推動風、光、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出力最高占比達52%,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377萬千瓦、十年間增長4倍,預計明年新能源裝機占比將歷史性超過煤電。特別是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大力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謀劃實施億元以上鋰電項目107個、投資規模超過1700億元,相關企業發展到270余家,“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華麗轉型。
喜人佳績背后的“源動力”,是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轉型的關鍵變量,以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牽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一手抓傳統產業“煥新”,瞄準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每年接續實施工業技改項目400個以上,通過“智改數轉”賦能煤電、建材、紡織、造紙等產業提質增效,有力促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一手抓新興產業“聚勢”,積極培育以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能源及鋰電、新材料、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兩高四新”為主體的“6+3”現代產業體系,機床、大數據等8個產業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2023年全市“6+3”現代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8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8%以上,“四新”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書寫了資源型城市產業提檔升級、生態安全永續的華麗蝶變。(記者 張莉萍)
(http://www.632news.com/zznews/content/2024-09/23/content_7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