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
——我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綜述
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棗莊市委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棗莊篇章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針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決定》從多措并舉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加快壯大鄉村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拓展共同富裕路徑等方面作出部署,吹響了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的號角。
盛夏時節,記者在田間地頭、果園水塘,看到蔬菜熱銷、瓜果飄香,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我市通過農業調整,發展了一批高效農業,種植了藍莓、樹莓、大黃蜜櫻桃、火龍果等特色農產品,以規模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培樹特色農業品牌,果品遠銷全國各地,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是我市積極引導農民科學種植,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縮影,為鄉村振興再加力注入新動能。
壯大鄉村產業 打造特色品牌
嶧城區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棗莊時關于“做好品牌、提升品質,延長產業鏈”重要指示要求,重點培育石榴特色產業,堅持用項目謀突破,用突破促發展,扎實抓好產業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占地50余畝的萬景園盆景園,有石榴盆景盆栽40多個品種、1萬余盆,年銷售額達200余萬元。成立了苗木盆景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2戶。目前,在嶧城區,從事石榴盆景行業的達3500余人,其中大戶300余戶,盆景總量超過30萬盆,年產值5億多元。該園負責人張艷告訴記者,附近村民100多戶加入合作社,他們在自家門口就能實現幾萬到20萬元不等的收入。
在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園,記者看到新上的易拉罐灌裝、果條、碳酸飲料等生產線正在運行生產,同時引進國際頂級以色列石榴剝籽技術,建設了1200公斤/小時石榴剝籽生產線和配套冷庫相關設備,年產700萬箱王老吉系列飲品生產線建成投產,月產各類石榴飲品5400噸,產值近2000萬元。
我市突出石榴產業首位度,按照“1333”工作思路,加快編制石榴產業發展中長期(2024年-2035年)規劃,用足用好省政府《關于支持棗莊石榴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高標準舉辦石榴產業發展大會,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持續增強石榴產業綜合效益。
同時深度開發利用馬鈴薯、長紅棗、火櫻桃、黑蓋豬、孫枝雞等特色農產品資源,集中建設一批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構建具有鮮明地域標識和市場競爭力的鄉村產業矩陣。加強涉農企業梯次培育,打造了一批高質高效農業領域“領航型”企業。
依托“齊魯農超”等農副產品展銷平臺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網絡,定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重大活動,不斷提升棗莊農產品影響力。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建設和美鄉村 深化鄉村治理
滕州市南沙河鎮集中連片推進10個村莊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建成14.2平方公里的“活力漷河”銜接鄉村振興推進區示范帶。整合閑置的石頭院落、坑塘、邊角地,連片打造山水古石、古風上營等5個中心村、8個特色村、3個和美鄉村,建成“古石老街”系列特色展館13個、葡萄觀光長廊6處、櫻桃采摘園60余畝,整修提升10個坑塘、護欄5000余米。
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指示精神,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農村改革為動力,通過多功能開發農業資源、多元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層次深化鄉村治理。
各片區結合實際,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實施創新引領“雙十百千”工程,探索形成了農業主導、工業帶動、文旅融合、城鄉聯動、生態保護等可復制路徑模式。
滕州市濱湖鎮“微湖漁家”示范區,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區與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兩區”同創同建,整合沿湖資源投資6000余萬元建設12個農文旅項目,實現了產業聯動業態互融。薛城區十里灣示范區圍繞做活“水文章”,持續加大大沙河治理力度,建成以特色果蔬種植為主體的白樓灣現代農業示范園、周營薄皮辣椒種植園等“一河十園”,“三種三收”模式使畝均效益由2000元增至3萬元,促進了生態生產生活的同步提升協調發展。山亭區環巖馬湖-朱山流域示范區發揮巖馬湖生態優勢,沿湖串村提升村莊品質,配套建設30公里環湖綠道,推動了“庫區變景區、鄉村變景點”。嶧城區王府山-鳳棲湖榴花綠道示范區、薛城區冠世園示范區依托石榴特色資源,培育集種植、精深加工、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石榴全產業鏈。
目前全市共創建省市縣三級片區48個,其中,省級齊魯樣板示范區6個、銜接推進區4個;市級示范片區8個、銜接推進區13個;區(市)級片區17個。
同時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行村莊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交由村集體或合作社實施,通過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等方式,激勵和動員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實施國企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助推片區產業發展,實現富民強村與國資增值雙贏。
黨建引領拓展共同富裕路徑
滕州市把黨建合作社作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凝心聚力工程、“牛鼻子工程”和惠民生工程,全力盤活農村各類資源、激活各類生產要素,著力撬動鄉村振興“新引擎”。
鮑溝鎮將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促進富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核心引擎”作用,積極探索“黨建+合作社”產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截至目前,共成立合作社72個,累計發展產業項目100余個,總投資3400余萬元,促進村集體增收120余萬元,累計幫助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我市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完善集體資產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通過開展跨村聯建片區產業發展攻堅、規范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管理運營、試點成立“共富公司”,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全市通過突出黨建引領、共建共富,打破單片區域、單個體系布局的發展模式,推動示范區內村莊黨建聯合、資源整合、產業融合。臺兒莊區馬蘭屯鎮“夢享馬蘭”示范區探索推行“按揭農業”模式,建設大棚236個,帶動就業1500余人,增收5600余萬元。市中區孟莊鎮果韻茶鄉銜接推進區大郭莊村以“村企聯建”形式引進蒂夷茗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產業園等12家企業,發展綠茶、葡萄等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
臺兒莊區張山子鎮“桃醉山鄉”銜接推進區立足黃丘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稟賦,不斷汲取紅色動能,積極探索“黨建+紅色治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扎實推進紅色文化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解鎖推進區內的“振興密碼”。
該鎮依托丁莊紅色文化記憶館、抗戰英雄群雕,保護性修復戰地醫院、被服廠、兵工廠等革命舊址,開設“紅色講堂”,定期邀請退伍軍人、退休老黨員、紅軍烈士后代等開展紅色宣講,讓紅色基因在法律宣傳、矛盾化解、聯動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建立“黨建+網格”工作模式,將推進區劃分18個紅色網格,每個網格內安排10名以上黨員,形成“聯合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員-村民”四級管理鏈條。依托鎮黨校(黨員教育中心)創新實踐“四點半課堂”等基層社會治理微品牌,激發群眾參與村莊治理的熱情。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趙圩子村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帶動群眾參與產業、就近就業,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記者 王兆虎 徐光)
(http://www.632news.com/zznews/content/2024-07/03/content_7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