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薛城區大力整治生態環境,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轄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管理水平,努力將城市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近日,該區榮獲“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以空氣改善為導向,擦亮環境治理新底色。該區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按照“工業企業零違規、道路零浮塵、裸土零裸露、散煤零使用、淘汰車輛零上路、鞭炮零燃放、零點全集合”要求,完成轄區內31家VOCs(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項目,7臺單機1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拆除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224臺,綜合整治“散亂污”企業183家,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
以山清水秀為目標,書寫生態修復新篇章。他們將破損山體修復治理納入“山水林田大會戰”,對每處需要修復治理的山體制定“一山一策”,投資1.2億元,完成13處破損山體治理,恢復治理面積1800余畝。堅持污水源頭治理,投資2億元,建成區第二污水處理廠、陶莊污水處理廠,改善城區及下游整體水體環境;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網21.3公里,鋪設污水支干管網19公里,完成58個老舊小區污水管網改造,提前完成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目標任務,打造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COD(化學需氧量)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棗莊標準”。
以生態安全為底線,構建分區保護新格局。該區全面落實《山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棗莊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建立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運用“三線一單”,系統實施“軸線集聚、極化帶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修編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規劃形成資源開發、重大項目選址等“一核兩帶三廊四區”城市空間發展布局。對蟠龍河、周營大沙河、金河水源地保護區等分別實行強制保護,其中大沙河十字河大橋國控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優良水體,水環境質量位列全省各縣(市、區)前20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以“四減四增”為抓手,激活轉型發展新動能。嚴格落實《薛城區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調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綠色發展,著力培育一批生態環境可承載的綠色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相統一。經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淘汰2500噸/日及以下水泥熟料生產線、關停直徑3.2米及以下粉磨站,目前淘汰燃煤小機組、清潔取暖等任務已全面完成。用經濟手段推動傳統產業發展,引導磚瓦窯企業主動申請退出5家,減少煤炭(煤矸石)消耗量13.7萬噸,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8.26萬噸。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進一步加大清潔能源替代力度,全區重點耗煤企業煤炭消費量壓減31%,光伏發電裝機容量6.9億千瓦時,占比達到19.98%。農業生產方式持續優化。優化調整《薛城區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對畜禽禁止養殖區劃分實行動態管理,實現適度規模養殖。持續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水肥一體化面積達4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積極推廣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生產食用菌、秸稈青貯等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記者 姜愛民 通訊員 王曉燕)
(http://www.632news.com/zzqs/content/2024-03/06/content_6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