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的細胞,藏著百姓最真實的生活期盼。在薛城區常莊街道,一個以“城市場院”為名的文明實踐項目正悄然改變著社區模樣——閑置空間變身共享樂園,多元服務嵌入生活日常,墨香書韻浸潤鄰里時光,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厘米”被溫暖與文化共同填滿。這場以“小切口”托起“大民生”的創新實踐,正讓社區成為承載幸福與文脈的“溫馨大院”。
“以前社區閑置的空房荒著,現在改造成共享書屋,書架上有經典名著、民俗故事,孩子放學來讀《論語》選讀,我們老人聚著練書法,這文化味兒聞著就舒坦!”公園里社區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城市場院”的初心。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社區成了群眾訴求最集中的地方。常莊街道直擊“活動少、服務散、資金難”的痛點,以“嵌入式”便民服務為抓手,盤活社區閑置資源,打造集休閑娛樂、就業托管、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城市場院”,讓居民在家門口既能收獲幸福感,又能感受文化滋養。
可持續的民生服務與文化傳承,離不開創新機制的支撐。該街道通過培育社區社會企業,讓專業團隊運營社區資源,不僅引入生活服務類商戶,更邀請非遺傳承人、文化志愿者入駐,開設剪紙、泥塑、戲曲等公益課堂;同步設立“常聞民聲”社區發展基金會,專項支持文化項目落地,讓“漆扇非遺制作”“鄰里書畫展”等活動常態化開展。這種“市場化運營+公益反哺+文化賦能”的模式,讓“城市場院”告別“等靠要”,形成自我循環的“造血”能力,為文化服務持續加碼提供保障。
從試點先行到逐步推廣,“城市場院”的溫暖版圖與文化氣息不斷擴大。2024年5月起,常莊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及公園里、東興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率先試點,共享書屋里墨香氤氳,文化長廊中民俗展品引人駐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常樂家藝術團的戲曲表演座無虛席……第三方專業運營讓空間“活”起來,更通過服務收益反哺文化項目,為全面推廣積累成熟經驗。
“就像小時候的大院,溫暖熱鬧還有文化味兒!”這是居民對“城市場院”的美好愿景,更是街道的行動方向。借鑒外地先進社區治理經驗,常莊街道下一步將把邊角空間升級為“鄰里文化廣場”“共富手工坊”,讓老人能跟著老師學柳琴,年輕人可參與文創市集,孩子能在非遺課堂體驗傳統技藝。
從“面子”的環境美化到“里子”的惠民服務與文化浸潤,“城市場院”不僅是文明實踐的生動載體,更是基層治理與文化傳承的創新樣本。在這里,人人參與治理,人人共享文化成果,文明城市的溫度與文脈的厚度看得見、摸得著。常莊街道正以“城市場院”為筆,在社區治理的畫卷上書寫民生幸福與文化傳承,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門口”收獲穩穩的幸福與濃濃的文化情。(本報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王雷 閆亭竹)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9/15/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