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十場,介紹棗莊市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郝迎春 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副主任
李 偉 市審批服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孫 斌 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總督學
李天正 嶧城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改革辦主任
2023年以來,棗莊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改革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深入實施“四三二一”改革攻堅突破,推動改革任務串點成線、厚積成勢、縱深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活力。
一、強化系統謀劃,推出了一批關鍵性改革事項。一是精準謀篇布局。緊扣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省委重大戰略和市“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聚焦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民主法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紀律檢查體制等領域,推出38項152條改革任務,配套出臺具體改革實施方案30余個,構建完善制度體系,確保各項改革任務條目清晰、節點精準精確、責任可溯可查。目前,各項任務均已高質量完成。其中,“千兆城市建設”“打造國際閑置品流通集聚區、實現二手車‘買全國、賣全球’”“出臺鋰電產業專項法規”等工作獲省委改革辦督察通報表揚。二是堅持試點先行。推動各級各部門圍繞各自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級改革試點落戶我市,借助改革試點帶來的政策機遇推進高質量發展。去年以來,共爭取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城市15分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等16個國家級試點落地棗莊。對正在實施的國家級試點,建立“一個試點、一支團隊、一套制度、一抓到底”的落實機制,2023年先后有“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改革試點等11個試點通過驗收,充分發揮了各類改革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提升能力作風。深入開展改革領域思想能力作風建設,鼓勵各級各部門積極發揚“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改革精神,圍繞制約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確定改革攻堅項目133項,聚焦爭取改革試點、督查激勵等方面確定對標創優改革事項136項,進一步打好改革主動仗,切實提高改革實效。
二、強化問題導向,推動了一批精準性改革舉措。一是聚焦發展所需。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積極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各項舉措落實落地。強化“鏈長+鏈主+聯盟+基金”工作推進機制,創新開展產業鏈融鏈固鏈對接活動,推動“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及各類專業服務機構對接合作,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目前已開展市級產業鏈融鏈固鏈對接活動26場。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強化土地、能耗指標等要素統籌和精準對接,積極處置閑置土地,有效盤活低效用地;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全過程推行“承諾制+標準地”。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投入增長機制,持續推進研發投入入企輔導和集中培訓輔導工作,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工作意識;對105家潛力較大的重點企業以及新增規上企業、77個在研科技項目開展“點對點”幫包輔導。二是聚焦民生所向。在全市范圍內持續開展“調研找題、改革破題”微改革專題活動,把“小切口”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和重要抓手,確定119項亟待解決的民生難題作為“微改革”事項,努力以“小切口”助推“大變革”服務“大民生”。目前,這些“微改革”事項均取得顯著成效,部分任務已整理形成改革典型。比如,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用工服務質效,發揮“互聯網+”作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創新開發“棗工快遞”小程序,通過“企業提需求-專班領任務-部門同落實-企業作評價”模式,構建起“即時響應、分級受理、部門協同、全程追蹤”的企業用工服務保障機制,實現了小程序解決用工大難題、保障就業大民生。目前,已有5217家企業注冊,解決用工需求1.33萬人次,有效保障了全市企業用工需求。三是聚焦基層所盼。設立鎮(街)改革信息直報點制度,鼓勵各鎮(街)深入挖掘提煉改革中涌現出的創新實踐和鮮活經驗,以“點上探索”帶動“面上突破”;同時鼓勵各鎮(街)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圍繞經濟發展、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改革領域確定65項原創性改革項目,由區(市)委改革辦進行重點跟蹤調度、市直部門進行指導提升;先后涌現出了活躍市場發展“夜經濟”、“全鏈式”服務推進豆制品產業“個轉企”、數字賦能對小市場進行智慧化管理、創新“非遺增收”途徑助力群眾致富等一批首創做法,為基層改革提供樣板、作出示范。
三、強化實踐探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改革成果。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推進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和基層的首創精神,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一是突出首創性探索。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推進首創性改革事項,全力補短板、強弱項、增動能,目前已推出具有首創性、原創性的改革舉措60余項。組建成立全國首個鋰電法庭,助推鋰電產業發展;首創網格化金融服務新模式,以“網格化金融、聯動式服務”實現“惠企零距離、服務全覆蓋、需求快響應”,2023年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690.50億元,新增377.15億元,增速16.3%,增幅居全省第1位。推出“洽談即服務、簽約即供地、租購即開工、開工即配套、竣工即辦證”的“五即”全流程極簡審批服務模式,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服務集成的審批優勢。二是推出集成化改革。充分發揮系統集成改革在解決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工業倍增、營商環境、現代產業、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要素保障等領域實施了一批集成改革事項,形成系統性破解發展矛盾問題的一攬子方案,改革整體效能和綜合效應顯著提升。如在國企改革方面,以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抓手,在優化布局、聯動發展、國資監管等方面出臺系列改革舉措,切實促進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做優做強,做法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三是打造叫得響品牌。圍繞省市重點改革任務和原創性改革項目建立全市改革典型重點項目庫,實行項目化管理、跟蹤式培育、持續性推介,形成“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成型一批、推廣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2023年共有23個典型案例被省委改革辦刊發推廣;“以技之長助力鄉村振興”“創新水庫管護機制為水庫安全運行上保險”等30余個典型被中央部委簡報刊發。
四、強化制度保障,建立了一批務實性改革機制。堅持邊探索、邊推進、邊總結,建立了一批務實管用的工作機制,為高質量推進重點改革任務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一是健全領導領銜機制。市級領導同志領銜掛帥,點題謀劃改革工作,12位市級領導認領62項重點改革事項,深入推進工業倍增計劃、石榴產業發展等重要改革,帶頭培樹典型經驗、推進改革試點、落實改革任務,確保各項改革事項落地見效。二是健全任務推進機制。堅持賬單抓落實,實施“改革項目化、項目賬單化”管理,建立改革項目工作清單,明確任務名稱、改革路徑、成果形式、責任單位、責任人。堅持亮單求實效,按照“比進展、拼亮點、曬成績”工作思路,通過“亮曬評比”推進各區(市)、市直部門在推動任務落實、創新工作機制、提升改革質效上創先爭優。三是健全督察考核機制。充分發揮改革督察利器作用,2023年以來,對共同富裕集成化改革、長期護理險、服務標準化試點等重點改革事項赴市直部門、區(市)開展專項督察、聯合督察30余次,進一步壓實責任、幫助分析問題、研究下步舉措,推進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答記者問
01、齊魯晚報記者: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群眾辦事更加便利滿意,我市在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改革方面進行了哪些創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偉: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2023年以來,市審批服務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的決策部署,圍繞“強工興產、轉型突圍”戰略目標,全力打造優質高效規范便利的政務服務軟環境。主要采取了以下舉措。
一、夯實事項標準化,筑牢改革基石。一是規范事項梳理。堅持“標準規范、四級統一”,采取“十步”工作法,會同市政府辦公室組建工作團隊,集中人員開展攻堅。目前,市、區(市)、鎮(街)、村(社區)四級全面完成了“6+1”類政務服務事項認領、編制和發布工作,辦事指南編制完成率達到100%。二是嚴把編制質量。建立事項要素常態化抽查機制,通過數據質檢和人工篩查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對各級各部門事項梳理工作開展檢查,發現問題,實時反饋,就地解決。三是實現同源管理。嚴格落實“一張清單管到底”工作要求,推動標準化成果全渠道輸出,實現線上線下“同質同源”。
二、打造場所標準化,建強改革載體。一是規范大廳建設。以市中區為試點,指導印發了《基層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了標準化建設的思路、原則、實施步驟等要求。開展了區(市)、鎮(街)大廳星級評定工作,評選出“三星級”政務服務大廳22個,推動大廳名稱、辦理事項、人員規范等相對統一。二是持續推進“一窗受理”。調整優化大廳窗口設置,進一步強化統一受理和統一出件功能。三是提升網上辦事體驗。在市、區(市)、鎮(街)三級政務服務大廳建設“網上辦事體驗區”,配備專人負責咨詢引導、幫辦代辦。同時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構建全市一體化、一張網的“1+10+N”交易服務平臺體系,為全市建設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等各類進場交易項目提供全流程電子化的交易服務。
三、深耕服務標準化,突出改革實效。一是打造項目審批新模式。在創新推出“租賃即開工”改革的基礎上,迭代升級“零增地”審批模式,有效破解投資人租賃手續辦理難題。二是簡化市場主體準入準營。落實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標準化登記省級試點,完成相關系統建設,搭建了棗莊市標準化地址數據庫。截至目前,我市實有市場主體53.7萬戶,同比增長4.69%,增幅居全省第6位。三是創新推出政務服務地圖。作為省級揭榜掛帥項目,匯聚全市2500余個政務服務辦事網點信息,在政務服務網、微信、支付寶等平臺上線運行,新增在線預約、在線辦理、周邊服務、實時糾錯、幫辦代辦等特色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與體驗感,真正做到“一圖指引、辦事無憂”。
02、魯網記者: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2023年以來我市在改革黨委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方面出臺了哪些創新舉措,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
孫斌:教育評價改革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工作要求,近年來我市聚焦立德樹人,積極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特別是2023年以來,以改革黨委政府教育工作評價為著力點,全力推動黨委政府科學履行教育職責。
一是健全機制,強化黨委政府發展教育職責。2023年,我市全面建立起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年內以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各類專題會議等方式研究教育工作15次,出臺了《關于支持駐棗高校和中職(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棗莊市校園供餐服務和食品安全工作方案》《棗莊市校車安全運營實施方案》《棗莊市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措施,有力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推動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是完善制度,壓實黨政領導聯系教育職責。我市全面建立了黨政領導聯系學校、一線調研、述職必述教育工作制度。202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聯系學校、深入教育一線調研40余次,帶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形成了黨政領導研究教育、熟悉教育、支持教育的工作格局。
三是堅持立德樹人,黨政領導帶頭上好思政課。我市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為師生上思政課制度。市、區(市)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我市“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的發展目標、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青少年時代使命等不同主題,為廣大教師學生講授了一堂堂高質量的思政課。2023年,市及各區(市)黨政領導累計為師生上思政課28次。
03、棗莊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試點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基層是改革的源頭活水。近年來嶧城區在石榴種植上探索開展了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改革試點,請簡要介紹下具體情況。
李天正: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農業保險提出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在“三農”工作中越來越重視農業保險,將其作為重要的市場化手段予以運用。石榴是棗莊最有特色、最具優勢、最富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品牌。從2019年開始,嶧城區在我市獲批國家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探索開創了石榴種植保險這一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治理的功能,為廣大石榴種植戶拴上防范自然災害的“保險繩”。2023年12月,該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正式通過驗收。在具體工作推進中:
一是突出政府牽頭。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農業農村、財政、石榴研究院、保險公司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出臺了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建立健全了議事制度,并作為區級重大事項定期進行督導推動。
二是突出補貼引導。本著“審慎設置、穩妥推進”的原則,嶧城區深入調研石榴種植情況和種植戶保險需求,科學設計了地方財政補貼型石榴種植保險險種,明確了保險金額、保險費率等標準,特別是對貧困戶自交部分全部免除,有效減輕了投保群眾的負擔,提高了群眾投保的積極性。
三是突出示范帶動。把做好保險理賠作為為受災群眾排憂解難的重要舉措。嶧城區2019年7月開展石榴種植保險試點工作,當年承保完成1621畝,保費16.21萬元;2020年依據保險條款共支付保險賠款14.4萬元,賠付率達到88.8%,為受災農戶恢復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增強了農戶對石榴保險的信心。
四是突出流程優化。嶧城區與保險公司深入研究探討,明確了保險責任、補貼方式和理賠流程等具體事項,讓群眾在遭受自然災害后能夠快速得到賠償。同時,具體承保的保險公司利用科技“加碼”農險服務,推出農村市場專屬APP,并運用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大幅提升了承保和理賠的便捷性。
通過四年的運作,石榴保險贏得了廣大種植戶的認可,2020年至2022年,嶧城區石榴參保面積和保險金額每年呈40%以上的速度增長,2023年共計參保16648.8畝,總保險金額299.68萬元。石榴種植保險成為了石榴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近三年,嶧城區推廣國審良種“秋艷”2200余畝,復壯改良老化石榴4000余畝,石榴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石榴之鄉”的地位。
(https://mp.weixin.qq.com/s/m_huEr8eTQiSqwM4q_ER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