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春風化雨,希望的田野上五谷芬芳。棗莊今年春來早,二月春寒料峭,四鄉八鎮就蕩漾著村居兩委提升發展產業知識技能的春風,涌起了學習熱潮。這批“學生”在群眾眼里是老百姓的“主心骨”,過去和現在,他們當之無愧;跟隨歷史的腳步,走到高質量發展的今天,要當好這鄉村振興“領頭羊”,心里卻敲起了小鼓,知識技能欠缺,底氣不足。然而,他們中間卻有這么幾位,不僅能當好“領頭羊”,還應邀培訓起了“領頭羊”,才學不遜專家老師,經驗更接村居地氣。
一
鐘家賀是太和香菇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年近花甲,面色黑紅,個頭不高,身材精瘦,雙目有神,聲音洪亮。乍一接觸他,感覺他樸實少話,不善表達。可一拉起香菇養殖,他就來了精神,敞開了話匣子,棚內棚外,菌種菌棒,消毒接種,溫度濕度,技術一環扣一環,環環講得清楚,聽得人也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鐘家賀所在的村是滕州市張汪鎮太和村,村子不大,120余戶人家,原來種糧食為主。2002年,38歲的鐘家賀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后又當選村支部書記,他開始尋找發展農村產業、帶領村民致富的路子,2009年鐘家賀創辦了太和香菇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電商+養殖戶”模式,注冊了“太和”牌商標。鐘家賀癡迷香菇養殖,先后發明了食用菌震動增產法、智能水風降溫法、溫差增產法、雙袋滅菌法等食用菌養殖實用技術,產品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現已建立養殖大棚1000余個,350余萬棒,年產香菇2000余噸,發展會員360余戶,養殖戶年收入近20萬元,太和村也成為滕州及周邊最富裕的村。
今年春節過后,棗莊市老科協會同市科協、市科技局對全市12000余名村居兩委和近3000名村醫進行全覆蓋培訓,鐘家賀因為是棗莊市老科技專家智庫專家、滕州市老科協理事,應邀成為46位授課專家老師之一。他講課不用稿,全在腦子里。開口就講:管理專業合作社要實行“五統一”,從引進優良菌種、供給生產資料、養殖技術指導、香菇價格議定、市場銷售開拓等,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統一服務。運營專業合作社,實行“十四項制度”,鐘家賀說,這些制度都是多年經營合作社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好,經社員大會提議,一條一條增加完善起來的,每一條都是交了學費得來的,少一條也不行!他掛在嘴邊的話:“出路,出路,出去就有路。”談到當年去浙江麗水學養香菇偷藝時,他眼圈泛了紅,喝口水,平靜下來繼續講。他特別強調:“為人要厚道,有公心,講誠信,做人不能太精;干事要有韌勁,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選好路子,就背水一戰,不給自己留后路,置于絕地而后生。”在山亭、滕州、市中、薛城授課時,結束前都對專注聽他講課的村居兩委真誠強調一句:“有興趣養殖香菇的,無論養殖菌種、技術還是市場銷售,太和合作社愿當好大家的保姆。”
二
王援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位柔弱女子,同事們介紹她聰慧、明白、內心強大、豐富。20世紀90年代初,中專畢業后就進入街道居委會工作,2002年起,任市中區中心街道建國居主任、黨總支書記,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棗莊市黨代表。三十年來,同社區居民群眾交往中,她真誠地奉獻“八心”,即公心、愛心、熱心、真心、恒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在各區市村居兩委培訓課堂上,王援非講述往日時光,從工作過的建國路社區到香港街社區,從傷殘軍人等特殊人群照顧到老弱病貧等弱勢群體的關愛服務,從下水管道凍裂企民矛盾化解到老舊小區改造矛盾調解等等,用大量經辦過的事例,詳細闡述了這“八心”,濃厚的真情,細微的體貼,成功的喜悅,生動鮮活,娓娓道來,眾多參加培訓的“小巷總理”們感同身受,頻頻點頭,眾多參加培訓的村干部也獲得啟發,收益頗多。
她轉任香港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后,面臨社區地處商業中心、鄰里間融合度低等復雜局面,在黨總支、居委會里倡導提升溝通表達、觀察分析、協調處理、化解糾紛、服務管理五種能力。當下城市的居民,仍在工作的,一天一半多的時間在社區,離退休的,社區就是居家養老人員的全部天地。王援非倡導的“五種能力”,使得整個社區里地更綠、水更清、花更香、情更濃,氛圍更祥和、笑臉更燦爛,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小社會,更是像個溫暖的“大家庭”,堪稱年輕人遠航中盼望停泊的“港灣”,老年人靠港后頤養天年的“樂園”。
三
張裕朋,薛城區常莊街道吳莊村黨支部書記、市黨代表、省人大代表,他講授的課題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走出強村富民自強路”。每次講課都不厭其煩地說,領辦合作社一定要從章程制定、項目論證、財務管理、村務公開等方面注意風險防控;每次都反復強調:“運營合作社要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要順應群眾期盼、要讓群眾得實惠、喜開顏。”他給人的印象,這是一個穩重、冷靜、務實的村干部,也是一個心里裝著村民的“領頭羊”。
吳莊村468戶、1716口人,黨員41人,耕地1902畝。張裕朋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黨支部一班人領辦了“山里紅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自愿加入的農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載體,以發展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理事長由村黨支部成員擔任,村黨支部成員職務終止,其理事長職務主動辭去或自動終止;運營合作社注重產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用好電商平臺,多增加農民和村集體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山里紅合作社生產基是一座占地500余畝的農業采摘園,藍天、白云、陽光下,一架架大棚內,綠葉翡翠欲滴,果花鮮艷奪目,各種果實累累,精細化種植了草莓、葡萄、蜜寶西瓜、紅心火龍果等,許多農民在棚內棚外忙碌著。據介紹,農民加入合作社,土地流轉增加了收入、社里分紅增加了收入、給社里打工增加了收入,還減少了種植支出,人均月增資2200元。辦社以來,村集體收入也由年收入5萬元增長到100余萬元 。
張裕朋講課結束時,敞開心扉告訴聽課的村居兩委們:“作為村干部,要有點情懷,有點本事,懂些政策,懂些交往。”他講出吳莊村黨支部成功的訣竅,那就是建好了一個黨組織,辦好了一個合作社,發展了一個新產業,致富了一方村民群眾。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市場優勢融合起來,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百姓紛紛稱頌“山里紅”,張裕朋也先后榮獲“山東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等榮譽稱號。
四
滕州市龍泉街道荊泉北路社區黨委書記的張慧,是2007年考取的大學生村官,分配到街道辦事處工作了兩年多,目前在龍泉街道荊泉北路社區任黨委書記。1984年出生的她戴著眼鏡、是個文靜的姑娘,卻成天和大爺大媽、家長里短打交道,而且一打就是十幾年。這十幾年來,她打出了新路子,創新了“265”城市區域化黨建帶群建工作模式,創立了棗莊市首家社區黨委,這一工作模式上報中央改革辦,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社區工作法”。她融進社區居民中的親身過往,詮釋了“社區大有可為”的豐富內涵。
以心換心是張慧工作的法寶。張慧常年走樓串戶,與居民群眾拉家常、問冷暖,她十分留意社區居民的表情,千方百計將“怒容”“愁容”轉化為“笑容”,居民的“表情包”就是檢驗社區工作的“晴雨表”。懷著身孕加班創衛,導致寶寶早產了三周,大家心疼她太辛苦,她卻笑著說孩子的小名有了,就叫創衛。疫情防控期間,她總是沖在大伙前面,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給重點人員家里買菜送藥倒垃圾,說:“你們孩子還小,讓我來。”可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呀。抓社區4個黨支部53名直管黨員作用的發揮,她先弄清楚黨員心里想什么:有的怕別人說自己出風頭,有的不知道怎樣做,有的缺少發揮作用的平臺等等,心心相通,方能“對癥下藥”,就會和衷共濟聚合力。
張慧視野開闊,思維前衛,堅持以黨建引領,創建了265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即突出社區黨委的政治和服務兩大功能,強化責任共擔、黨員共管、活動共辦、資源共享、事務共商、發展共促六項措施,打造居民服務、共駐共建、社區文化、健康休閑、居家養老五大平臺;黨建引領群團共建,組織發揮駐社區的企業、單位、物業公司、社工組織等作用,聚八方力量,成立八支特色服務隊,建立紅領驛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各種貼心服務,感受到社區黨組織溫暖。
小事情當成大事業。人們通常認為,居委會就是在小區內收收衛生費、修剪一下花草、打掃打掃衛生等,張慧卻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推動社區治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把小事情干成了具有平安中國建設基石作用的大事業。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要內容,社區治理是基礎;深化企業單位改革重點之一是放權、“松綁”,社區配合改革承接的服務任務越來越繁重;銀發浪潮快速涌來,居家養老使社區服務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等等。這些發展趨勢,張慧敏銳地覺察到、感受到了。“社區工作大有可為”既是她的情懷,又是她的智慧,她創造的適應新時代的模式,點燃黨建“紅色引擎”,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出新的炫麗的光彩。(杜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