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凡的智慧。近日,魯班鎖走出國門,走上了聯合國的講臺。從“六子聯方”到六十多根木條組成,選用紫檀、花梨、酸枝等名貴硬木為材質,采用嵌銀絲、雕花等豐富工藝......如今,在魯班的故鄉——棗莊滕州,魯班鎖一躍成為了當地文化大產業。
3大流程38道工序
拆開容易組建難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工匠魯班為了考驗兒子,用6根木條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讓兒子拆裝。從此,這個玩具就在民間流傳開來,被人們稱之為“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八卦鎖、六子聯方等,其構造起源于我國古代木建筑、家具中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嚙合,結構十分巧妙,一般易拆難裝。在陰陽卯合、榫卯結構的穿插中,蘊藏著大智慧及深厚的哲理,被稱為流傳2500年的中國古代智慧。
魯班鎖制作技藝精細,由最初的三根、六根、九根木條組成,三維拼插,內部凹凸嚙合,外觀嚴絲合縫、十字立體,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八根、二十九根、六十多根,外觀與結構變化更是無窮無盡。制作中需要選材開料、粗胚成形、后期處理三大工藝流程,經過鋸割、刨削、畫墨、截頭、開榫、剎榫、推槽、鏤邊、雕花、鑲嵌、檫漆、描金等三十八道制作工序。
“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州作為魯班故里,魯班鎖在民間廣泛流傳,是非遺魯班鎖主要分布地。魯班鎖制作技藝的傳承基本是通過老一輩匠人口口相傳,坊間,本土出身的老木匠有以制作一件完美的魯班鎖為出師標準的傳統。
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手藝傳承人的年歲漸大,傳統的魯班鎖制作技藝曾瀕臨失傳,魯班故里滕州的一位“80后”大學生村官李浩,帶領村民們成立了滕州魯班天工木藝有限公司,通過查閱古籍資料,走訪27位民間老木匠,致力恢復傳統制作技藝,并結合現代工藝,保護性開發了多個魯班鎖系列文創產品。
一片泥地、五個人
小木棍拼插出跨越千年的智慧
說起最初一頭扎進搞“魯班鎖”文創這件事,非遺魯班鎖代表性傳承人,滕州魯班天工木藝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浩笑稱是個機緣。
2009年,李浩成為了滕州市級索鎮的一名大學生村官。“當時組織上鼓勵大學生到村里面就業,同時更鼓勵大學生在村里面干點事情。作為大學生村官能做點啥,當時是我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的問題。”
級索鎮地處滕州市西南部,初到崗位,李浩在村里邊不知道干啥好,一次偶然機會,恰逢 2010 年上海世博會,李浩在展會現場看到了一個大型的雕塑,拼插的造型給了他一個靈感和啟發,“我就想,我們滕州是魯班故里,魯班作為祖師爺發明了很多物件,能不能把魯班鎖打造成當地的文創產品出來。”
李浩團隊打造的第一款手工魯班鎖
帶著“傳承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魯班鎖”這個想法李浩帶著村民開啟了創業之路。想到容易干起來難!不懂技術,沒有廠房,也沒有啟動資金,由于制作魯班鎖,老輩手藝人只是講了講一個結構,李浩自己拿出5000塊錢買了臺電鋸,在村主任家的老院里,算上李浩在內的5個人就開啟了創業之路。“說實話,那個時候就連做一塊魯班鎖,我們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出來的,最早的一款設計樣式圖是我們和老木匠在地上用小木棒畫出來的,是一點點手工打磨出來。”李浩更表示,沒想到就從第一件魯班鎖制造成功那一刻開始,一直堅持下來,而5個人從農家院創業,變成了滕州當地的文化產業。產品種類也從當初單一演變成如今的6大類100多種,手法在采用傳統的描金、雕刻等制作工藝基礎上,迎合時代審美和需求,增加了祥云、如意及漢畫像石紋等寓意豐富的裝飾。
目前,李浩的魯班鎖文創系列產品獲得專利30余項,榮獲“荷花杯” 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獎、山東省旅游商品創新設計金獎、中國國際旅游博覽會銀獎等。入選中國百佳旅游商品、山東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山東手造 ·優選100等,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棒魯班鎖為“和平”而來
“東方魔方”走向世界
據李浩介紹,張軍大使贈送聯合國代表的這款魯班鎖是最經典的六棒魯班鎖,由6個木棒組成,其中一個木棒的材質是黑檀木,其他五個木棒為花梨木材料,體現了“合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因此也被命名為“合而不同”魯班鎖。
記者在李浩的圣匠魯班文創旗艦店里看到,這款“合而不同”魯班鎖有10個種類,采用描金工藝,每款鎖面分別題寫了厚德載物、寧靜致遠、同舟共濟、上善若水、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美美與共、講信修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寓意深遠的四字成語。
“6月1日,我們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要做一款代表性的魯班鎖。”提到最初接到制作任務,李浩并不知道是要在聯合國會議上使用。“直到11月2日看到新聞,張軍大使拿著我們打造的‘和而不同’魯班鎖為聯合國代表做介紹。”李浩表示,看著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魯班鎖作為山東手造能夠走上聯合國舞臺,是齊魯文化極高的展示機會,感到非常激動和興奮。
山東手造,禮遇東方。實際上,這并不是魯班鎖第一次引起關注,也非作為國禮第一次走出國門。2018年,外交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舉辦以“新時代的中國:新動能 新山東 與世界共贏”為主題的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活動,魯班鎖作為傳統文創產品就受到了中外友人的青睞。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祥云送福”魯班鎖也被收入到國禮庫。魯班鎖產品參加山東省文博會、中國國際旅游博覽會等展會活動100余次,并走出國門參加在匈牙利、烏克蘭、新加坡等國舉辦的文化宣傳活動。
“下一步我們想延伸出更多的新產品,不光在外交場合上代表咱們傳統文化,也讓魯班鎖真正走入到年輕人中去,真正讓老物件讓更多的年輕人所接納,成為他們一個非常好的伴手禮。”
李浩認為,魯班鎖作為國禮送給外賓,是因為魯班鎖承載了中華文化的一個代表,也體現了工匠的精神。“它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的結構組合在一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體現了一種兼容并包的交流的理念。”
魯班鎖火了,在讓李浩自豪欣喜之余,更給了他在文化產業領域前行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心。“未來在產品創新方面,我們要解決自己的短板,現在我們和山東工藝美院建立了產學研的合作關系,幫助當地更好的挖掘保護魯班文化同時,也解決了我們產品創新的短板。在品牌推廣方面,我們應該抓住當下的線上一些渠道,將‘圣匠魯班’品牌打造好,同時積極申請政府的支持,打造魯班文化產業園,讓相關的魯班文化的產業都能夠抱起團來,就像魯班鎖一樣,共同發展把魯班文化的事業做強做大。”
半年實現產值2.2億,出口4.13億
小玩意兒解鎖文化大產業
以故宮為代表的博物館,其衍生品設計從“藏品”變成“商品”,可見文創產品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帶點“文化意味”的擺件,這更關乎城市主體或產業、旅游業、商業的發展。而要做好文創產業的布局,把握好切入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孔磊表示,今年以來,滕州深入推進“文旅+工業”深度融合發展,以“魯班在我家”中華傳統木作文創產品研發推廣為抓手,不斷加大對魯班天工木藝、巧林榫卯積木等一批魯班文創企業的培育力度。2023年以來,滕州圍繞“山東手造·善品滕州”品牌培育,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把“小手藝”做成“大產業”,手造產業呈現出集群成鏈、快速發展的勢頭。目前,滕州梳理重點手造企業22家、手造產品42項,分門別類建立項目庫。滕州《魯班鎖系列文創產品》和《鐵壺、鐵鍋系列產品》成功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慈泉齋工藝品入選提名單位。山東手造(滕州)展示體驗中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手造營地建成運營,增設手造銷售專區20余家。堅持鏈式發展壯產業,成功申報省非遺工坊1家、棗莊市級非遺工坊18家。打造非遺工坊15家,培育形成墨子科創園、李店工業園兩大產業集聚區,上半年實現產值2.2億元。
滕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曰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近年來滕州宣傳部門將“魯班在我家”——中華傳統木作文創產品研發推廣,作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大項目,將魯班鎖系列產品納入“山東手造·善品滕州”品牌培育工程,實施“一企一策”幫促培育,不斷加快魯班鎖產業化、集群化發展。2023年1—8月份,滕州文化產業出口額實現4.13億元,同比增長225%。
記者了解到,在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宣傳的同時,滕州突出政策引領,出臺了《滕州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增強企業融資能力若干意見》等文件,把文創產業作為重要方面予以支持。目前正制訂《加快手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在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細化優惠措施,更好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投資2000萬元建成非遺研發推廣基地、“善品滕州”手造基地,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6個分中心、21個實踐所開設魯班工坊,手造企業可免費入駐,提供展覽、研發輔助、品牌孵化、直播帶貨等服務,助力手造產業集聚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打造‘山東手造 善品滕州’文創品牌,力爭建成集產銷、研發、體驗于一體的魯班文化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全國首個魯班木作技藝傳統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孔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