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確定棗莊市為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獲批以來,棗莊市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健全完善廢舊物資交易流通體系,探索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的“棗莊路徑”,變“社會包袱”為“綠色財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今年以來,棗莊市廢舊物資回收站點累計達到1600個,交易額突破7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二手車、圖書、服裝、奢侈品、電子產品為主導的廢舊物資循環產業鏈。
變“浪費”為“消費”
打造發展“全鏈條”
系統打造廢舊物資回收、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和維修再制造等產業,整合鏈接上下游產業環節的企業和機構,打造完整產業鏈條和生態系統。一是回收“有網絡”。完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立回收站點1600個、“兩網融合”站點4個、綠色分揀中心2個。二手服裝采取“智能回收+商品置換”模式,聯合支付寶平臺,推出AI智能估重回收箱,通過二手服裝置換現金、公益證書、螞蟻能量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廢舊物資回收熱情。2022年,棗莊市回收二手服裝1.36萬噸。二是加工“有方法”。對不具有流通價值的廢舊物品進行拆解加工,實現再加工資源利用。不具備穿著功能的二手服裝全部進行再生處理,做成汽車隔音棉、蔬菜保溫被、新型建材等再生新材料;積極打造“中國北方鋰電之都”,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建設廢舊鋰電池利用產業園和重點實驗室,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的思路,年回收利用廢舊鋰電池0.4萬噸。三是交易“有渠道”。以二手車交易為龍頭,鞏固提升線下銷售網絡,積極拓展線上交易,建成國際二手車、“掏書鋪”等線上交易網絡平臺5個,交易范圍輻射到31個省、市,成為北方最大的二手車交易市場。同時,用足用好全國二手車出口業務試點城市資質,建設吉爾吉斯斯坦二手車出口海外倉,開拓“出海”新通道,真正實現了“買全國、賣全球”的大發展格局。
變“無序”為“有序”
營造發展“好生態”
著力破解廢舊物資無序經營、制售假冒偽劣等問題,深入推進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改革,探索建立覆蓋廢舊物資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交易監管體系。一是提升監管能力。明確除國家限制類外,全面放開回收、翻新修復、廢物處理等市場準入,推動500余家個體戶、小作坊企業化轉型,擴大監管覆蓋面。深化與國字頭鑒定機構合作,組建專業鑒定團隊,建立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標準,實現二手商品追根溯源和質量評級,進一步保障交易安全。2022年,棗莊二手奢侈品鑒定量超過15萬件,實現了100%正品保障。二是實現全天候監管。建立信用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體系,通過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和部門日常執法相結合,對經營主體“一次上門、全面檢查”,執法信息同步納入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實現1000余家閑置品企業分級、分類監管。同時,引導相關企業與閑魚、轉轉、快手、抖音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通過平臺介入交易,推動服務更規范、交易更透明。三是簡化退出機制。發揮政府與法院聯動、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機制和破產管理人協會作用,探索破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通過全程網辦、容錯辦理、壓減時限材料等手段,創新推動企業簡易注銷,實現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企業20天內快速出清。
變“漫灌”為“滴灌”
厚植發展“沃土壤”
堅持系統集成、精準發力,制定系列扶持政策,引導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保障“用地需求”。給予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企業土地成本優惠支持,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工業用地出讓最低限價標準的70%及土地成本確定的土地底價出讓;統一規劃建設倉儲場地,以租賃形式供企業“拎包入住”,分類實行3年內免費提供25-30m2辦公場所和300m2內倉儲用房免費使用、300-1000m2倉儲租金減半等政策,為初創企業減輕負擔。二是注入“資本活水”。發揮財政政策引導作用,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了20億元的發展基金;健全“閑置品循環鏈”優質企業白名單發布機制,引導全市銀行業機構結合廢舊物資循環鏈特點,以碳達峰碳中和及綠色信貸為抓手,優化貸款審批手續,改進信貸業務辦事效率,2022年以來,各金融機構累計為廢舊物資循環鏈主體提供貸款支持3.6億元。三是開辟“綠色通道”。結合打造“棗辦好”政務服務品牌,實施“企呼棗(早)應、接訴即辦”機制,運用投訴督辦、入企講座、信用評價等辦法,實現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企業生產經營高頻事項“一站式、一條龍”全程幫包。全面暢通物流保障體系,發揮棗莊內陸港“公鐵水海”多式聯運交通優勢,開通“棗莊號”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齊魯號”歐亞班列,聯合青島海關探索“關口前移”模式,實現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