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陳廣良 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王兆?!∈朽l村振興局常務副局長
郭成武 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孟凡來 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2022年以來,全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要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堅持“四個不減”,持續聚焦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成果,扎實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接續推進政策保障和產業就業幫扶,精準施策,積極作為,不斷鞏固拓展全市脫貧攻堅成果。創新實施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建設,穩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全市現行標準下脫貧享受政策人口收入穩步提高,“兩不愁三保障”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全市2.98萬戶6.79萬脫貧人口脫貧穩定;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工作扎實開展,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年累計納入監測幫扶對象41戶129人,已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全市7個銜接推進區,總投資9.5億元,共覆蓋49個村,投資建設各類項目210個,目前已基本完工。818個已建成的扶貧資金、銜接資金產業項目運營基本正常、收益穩定;去年計劃實施的301個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已全面建成;就業幫扶和金融幫扶力度持續加大,脫貧群眾收入穩步提高。
一是聚焦防返貧監測幫扶,實現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嚴格落實“三四五三三”防返貧監測幫扶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兩委”、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扶貧專干、網格員等作用,對尚未納入監測幫扶范圍的各類特殊群體開展重點排查工作,及時發現可能返貧致貧的困難群眾,嚴格按程序進行認定,做到“應納盡納、即時幫扶”。同時加強部門篩查預警,市鄉村振興局會同市民政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與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有效銜接的通知》,做到“動態監測、主動發現、及時救助”,積極應對群眾訴求,落實好“三告知”制度,確保群眾滿意。每月調度各區(市)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機制落實情況以及與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機制有效銜接進展情況,并選取不少于兩個區(市)由班子成員帶隊,赴相關區(市)實地調研,全面真實掌握工作情況。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納入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1188戶3212人, 去年共納入監測幫扶對象41戶129人,并落實即時幫扶措施,及時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二是聚焦銜接推進區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棗莊模式早落地。去年全市鄉村振興部門圍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開展了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創建工作,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就業帶動、環境整治、人才培養、鄉村治理、鞏固成果六大內容,統籌謀劃,一體推進,集中連片打造,推動鄉村融合發展、全面振興。確定在徐莊鎮建設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在柴胡店鎮等6個鎮建設市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總投資9.5億元,共覆蓋49個村,投資建設各類項目210個,以集中推進區穩步推進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創出“黨建引領、資源集聚、整體推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棗莊模式。
三是聚焦項目建設,實現村民集體雙增收。高度重視原扶貧項目和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管理,通過建立健全項目專班負責、雙報備管理、重點幫包、“紅黃藍”反饋預警等“四項制度”,實現項目從立項建設到竣工運營的全流程管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經濟保障。建立“專班負責”制度,目前,全市共有項目工作專班63個,項目管理專班839個,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協調聯動、緊密配合、有效閉環的規范管理機制;建立“市級雙報備”制度,進一步規范項目管理流程。項目實施前,縣級將年度擬實施的銜接資金項目庫及項目實施方案報市級審查,反饋整改、審計驗收后再報市級備案,確保項目實施不走偏、方式不違規;建立“重點幫包”制度,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質效。2022年全市確定重點幫包項目138個,已全部明確幫包責任人幫包責任和幫包措施,確保項目建設、運行優質高效。建立“預警反饋”制度,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控制。在確定預警內容及流程的基礎上。細化預警等級與標準。實行“紅黃藍”動態預警。一系列項目管理措施的實施,有效增加了項目運營效率,去年全市村集體項目收益達6000余萬元,受益脫貧人口4.27萬人,取得了聯農帶農的良好效果。據統計,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3613元,年均增長19.9%,預計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個百分點,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逐年提升。
四是聚焦行業政策落實,實現幫扶人口保障全覆蓋。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在健康幫扶方面,四種重點慢性病脫貧人口簽約服務進度達到100%,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面落實免費救治。針對防返貧監測人口的實際醫療需要,我市創新實施“棗惠?!保?007名監測幫扶人口贈送了價值30萬元的“棗惠保”保障服務,進一步織密織牢了防返貧致貧防線。教育幫扶做到了應助盡助、一人不漏;農村危房實施動態監測,持續加強隱患排查整治;實施了267個村實施供水提質,累計受益人口19.4萬人;進一步提高了兜底保障方面水平,全市脫貧享受政策人口和防返貧監測幫扶對象中共有35547人納入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
答記者問
01、大眾日報記者:我市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進行了多項工作創新,其中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建設是亮點之一,請您重點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王兆海: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以下簡稱推進區)建設是一項創新工作。目的是充分發揮資金的聚集效應,確保干一片成一片,有效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市鄉村振興部門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就業帶動、環境整治、人才培養、鄉村治理、鞏固成果六大內容,統籌謀劃,一體推進,集中連片打造,開展了推進區創建工作。確定在徐莊鎮建設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在柴胡店鎮等6個鎮建設市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總投資9.5億元,共覆蓋49個行政村,投資建設各類項目210個。在建設推進區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服務民生能力、提高村級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融合優勢產業,在產業發展上提質效。抓住產業振興的“突破口”,統籌推進區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現農民獲利、集體增收、產業發展多贏目標。薛城區周營鎮“印象白樓”集中推進區,打造以白樓灣現代農業示范園、憶田園草莓采摘園、盈亮農業生態園、周營薄皮辣椒示范種植園等為主體的“一河十園”現代農業產業帶,形成以“規?;N植+初深加工+品牌營銷+農旅文化”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嶧城區“古運夢河”推進區,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邊角經濟,整理河灘地,栽種綠化苗木,建設鄉村“綠色銀行”,實現富民強村,預計區內村均增加集體收入27.6萬元。滕州市“薛水梨香”推進區在區內規劃建設“一河、一路、五園、五點”融合發展“新六產”的鄉村產業新體系。利用銜接資金 300 萬元合作共建倉儲冷庫,帶動銜接區脫貧享受政策戶每戶每年增收 3000 余元。盤活閑置宅基地,實施整村光伏產業項目,帶動脫貧享受政策戶每戶每年增收 2000 余元。
強化為民而建意識,在民生服務上添活力。集中推進區圍繞“圍村而建、為民而建”目標,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上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升級為民服務模式。推進區內的49個村居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覆蓋。嶧城區“古運夢河”推進區圍繞天“藍”、村“美”、路“暢”、水“凈”,完成了清潔取暖改造,程莊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和大王莊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鋪設改造道路8公里,完成程莊、朱園村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市中區推進區內4個村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和省級衛生室建設全覆蓋。改造提升孟莊村“鄉村振興大講堂”,全年開展創業先鋒、致富能手上講臺活動5期,成為人才培育和農技推廣的新基地。
創新治理路徑,在鄉村基層治理上發力。推進區建設始終秉承穩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山亭區翼云湖“云裳家園·農旅融合”推進區探索出一條“一核引領、三長聯動、五化協同”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臺兒莊“桃醉山鄉”集中推進區著力打造“六好九無鄉村”“善治山鄉”治理品牌。嶧城區推進區內的“積分超市”讓自治成為常態,將人居環境整治、文明創建、社會綜治以及村規民約各項要求細化為積分事項,讓鄉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能實施,切實將“村里事”變成“家務事”,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市中區‘鳳翔果香·山水孟莊’推進區打造鎮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平臺。精心打造孟莊村“小榜樣、大發展”、下道溝村“小調解、大平安”等特色治理品牌,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02、大眾網記者:防止大規模返貧和新致貧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首要任務,請問我市在防返貧監測幫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郭成武: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市在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后,及時建立了“三四五三三”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在此基礎上,去年又積極推進與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的有效銜接。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納入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1188戶3212人,現已標注風險消除的361戶828人。 去年共納入監測幫扶對象41戶129人,其中,脫貧不穩定戶5戶14人,邊緣易致貧戶17戶54人,突發嚴重困難戶19戶61人,并即時落實幫扶措施,及時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全市脫貧享受政策人口和防返貧監測幫扶對象中共有35547人納入低保和特困救助。兩項機制的有效銜接,使返貧致貧的“動態清零”保持了常態化。工作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三四五三三”機制。去年以來,市鄉村振興局進一步健全完善“三四五三三”防止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包括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脫貧不穩定戶等三類監測對象;農戶自主申請,基層干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輿情信訪研判等四種監測渠道;入戶核實、民主評議、信息比對、村級公示、錄入系統等五步認定程序;發展型幫扶、保障型幫扶、精神型幫扶等三道幫扶防線;申請受理告知制度、認定情況告知制度、退出情況告知制度等三項告知制度,這在全省也是創新之舉。機制的有效運行,在推進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到了動態監測、主動發現、即時幫扶。
二是率先實施兩項機制的無縫銜接。市鄉村振興局聯合市民政局等七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與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有效銜接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防返貧監測幫扶和常態化幫扶兩個機制無縫銜接的工作措施,做到了兩部門工作有效銜接、監測對象有效銜接、認定標準有效銜接、發現機制有效銜接和幫扶措施有效銜接等“五個銜接”。市鄉村振興局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制度,每季度對各區市“兩項機制”銜接工作情況、政策落實情況以及存在問題等進行通報。市級相關行業部門做好篩查預警、數據共享、政策落實等工作。區(市)級相關行業部門和各區(市)鄉村振興部門根據工作職能,按照時間節點履行好各自監測預警責任,落實好幫扶政策,實現了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幫扶政策落實到位。
三是建立監測幫扶議事協調工作機制。各區(市)鄉村振興部門、民政部門每季度召集相關行業部門,通報部門監測預警和政策落實情況,研判規模性返貧風險隱患,研究制定應對舉措。各鎮(街)、村居認真執行監測預警信息臺賬管理和對賬銷號制度,對區(市)級反饋、干部排查以及群眾自主申報的監測預警信息,逐條分析研判并建立臺賬,組織人員逐戶開展調查核實,辦理一條銷號一條。確保動態監測不留空檔、幫扶政策不留空白,有效防止返貧和新致貧。
03、魯網記者:產業項目管理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之一,請問我市是如何搞好產業項目管理的?
孟凡來:我市高度重視產業項目管理工作,通過建立健全項目專班負責、雙報備管理、重點幫包、“紅黃藍”反饋預警等“四項制度”,實現項目從立項建設到竣工運營的全流程管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經濟保障。去年全市村集體項目收益達到6000余萬元,受益脫貧人口4.27萬人。
一是建立“專班負責”制度,進一步壓實項目管理責任。區(市)建立項目建設管理領導專班,負責項目入庫、評審、實施、驗收及運營監管等組織督促工作。鎮街設立項目工作專班和項目管理專班,項目工作專班由鎮(街)黨委書記負總責;項目管理專班由一名科級干部牽頭,按照“一項目一專班”的標準配備,主要負責項目規范實施和日常監督。村級按照資產范圍嚴格落實管護責任,建立項目資產管理臺賬、及時掌握項目運作動態。市級負責督導檢查、定期調度,動態掌握項目建設管理情況。目前,全市共有項目工作專班63個,項目管理專班839個,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協調聯動、緊密配合、有效閉環的規范管理機制。
二是建立“市級雙報備”制度,進一步規范項目管理流程。項目實施前,區(市)將年度擬實施的銜接資金項目庫及項目實施方案報市級審查,反饋整改后再報市級備案。通過審查報備,能夠及時對項目投資方向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基礎設施項目規模標準偏大偏高、聯農帶農富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進行糾正。項目驗收后,區(市)及時將驗收報告、決算審計報告、資金報賬憑證、運營合同協議、資產移交協議等材料提交市級審核報備,便于及時、完整掌握全市項目實施動態。通過項目驗收后市級審核報備,市級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督促整改,確保項目實施不走偏、方式不違規。
三是建立“重點幫包”制度,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質效。按照“重點抓、抓重點”原則,將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重點幫扶鎮等重點區域的所有項目和銜接資金投入1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作為幫包對象,逐項目明確幫包人員。2022年全市確定重點幫包項目138個,已全部明確幫包責任人。實行市區鎮三級項目幫包制度,市級明確一名局班子成員抓督導、區(市)明確一名縣級領導干部抓推進、鎮(街)明確一名主要負責同志抓落實,共同推動重點項目建設運營。幫包責任人根據職責分工建立幫包推進臺賬,定期實地查看項目進展情況、主動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確保項目建設、運行優質高效。
四是建立“預警反饋”制度,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管控。 根據項目建設過程中審批、招投標、施工監理、報帳撥款、竣工決算、審計驗收等規范事項制定預警內容,將銜接資金項目建設任務分解到月并建立月度進展臺賬。市鄉村振興局根據縣、鄉兩級報送的資料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判,對當月達到時間進度要求的予以藍牌激勵;對達不到要求的予以黃牌預警;對連續2個月達不到要求的,予以紅牌警告?!凹t黃藍”預警通報制度在激勵先進、鞭策落后方面效果明顯,形成了項目建設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https://mp.weixin.qq.com/s/VaYbpHcq_sQBHcVjV6YY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