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嶧城區以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為目標,以滿足城鄉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努力創造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支撐、更精致的精神產品、更優美的文化生活空間,讓群眾樂享發展成果。
科學謀劃,做優文化活動品牌。8月29日晚上6點,鳳鳴小區的老戲迷吳敬波老人手拿小馬扎,早早地來到壇山廣場,“前幾天就看到了預告,今天晚上有戲曲演出,我得早來找個好位置。”該區聚集“嶧城歡樂匯”文化惠民活動品牌建設,整合資源、持續打造提升影響力,文化活動呈現新亮點,文化惠民再上新臺階,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
“村村”調研,精準把握群眾期盼。“拋下了孩子放下家,不留戀,心坦然,走向前,防疫路上春意暖,攜手同行心相連,初心不改服務人民第一線……。”8月28日,在陰平鎮種莊村百姓大舞臺,文藝志愿者李士華正在演唱柳琴戲《歲月靜好》。通過前期的調查走訪,李士華了解到群眾最喜歡聽柳琴戲,就根據當前疫情防控需要,創作了干群齊心抗疫的柳琴戲曲。該區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村村到”大調研活動,全面了解群眾文化需求,建立和完善文化惠民項目庫,充實優秀文藝作品。實施群眾文化需求征集和效果評價機制,根據群眾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惠民菜單,把演出、圖書、電影、講座等優質公共文化資源送到農村、送進社區。
策劃選題,文藝創作多樣鮮活。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石榴產業發展、喜迎二十大、雙擁等主題,主動策劃選題,精心組織創作生產,推出一大批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創作出石榴主題書畫作品200余幅、柳琴小戲《榴花正紅》、抗疫柳琴戲歌《眾志成城》、山東琴書《堅決打贏抗疫戰》、柳琴小戲《喜看鄉村新氣象》、豫劇《齊心戰疫情》、舞蹈《一起向未來》等多類型作品,這些作品扎根泥土,來自生活,接地氣、揚正氣,深受群眾喜愛,在全區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精心組織,文藝活動精彩紛呈。該區開展“‘嶧’起線上學 文化潤民心”“文藝戰疫‘嶧’起加油”“云上非遺·嶧城記憶”影像展等多類別線上活動。開展多場文藝演出,持續舉辦戲曲(電影)進村居,積極推進藝術進校園等活動,滿足了群眾享受高品質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凝聚了全區人民昂揚向上、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今年以來,該區開展線上線下群眾文化活動2800場、戲曲進鄉村180場、電影進鄉村1500余場,共計服務群眾15萬余人次,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