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以“云”發布方式在北京市密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共上榜152人。其中,山東省有8人光榮上榜,分別是東營市常燕、濰坊市崔小國、臨沂市馬成文、德州市劉希輝、青島市王仁江、棗莊市馬繼明、煙臺市孫杰、濟寧市馬愛真。
常燕,女,漢族,1979年10月生,群眾,東營市勝利第四中學教師。十幾年來,她堅守在生態道德教育一線,致力于黃河入海口生態保護,帶領學生開展公益環保活動500多場,打卡濕地點位2000余個,形成濕地軌跡百余條,撰寫報告近百萬字,為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詳實數據。她參與編寫了全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美麗家鄉—黃河口》,指導的項目多次在全國獲獎,并受邀在COP15長三角論壇現場交流展示。作為東營市首批生態道德教育講師,她公益宣講200余場,累計400多小時,讓生態保護的種子在黃河入海口廣袤濕地上生根發芽。
崔小國,男,漢族,1965年7月生,群眾,濰坊市濰城區城關街道十笏園社區居民、環衛工人。他妻子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老母親因意外車禍成為植物人而常年臥床不起,崔小國承擔著全家人的生活重擔。1998年,他入住十笏園社區后,得知鄰居陳勝華是一位雙下肢重度殘疾人,而且孤身一人生活后,他便在生活上給予幫助。23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雙下肢重度殘疾的孤寡鄰居陳勝華,為他洗衣做飯,清理便盆,清掃衛生,關懷陪伴,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好鄰居的優美贊歌。
馬成文,男,回族,1968年生,中共黨員,臨沂市羅莊區盛莊街道花埠圈社區村民。出身貧寒的馬成文深知貧窮給求知學子帶來的窘迫,16歲輟學開始步入社會打拼,經勤勞雙手發家致富的他不忘回報社會,30幾年如一日為貧困學子捐資助學累計60余萬元。2020年成立花埠圈愛心社,開啟了他助人為樂的新征程,用實際行動感染帶動周圍一批人加入愛心團隊,傳播愛的種子。30多年來,馬成文堅持把助人為樂當做一種信念,用實際行動為大愛善行譜寫一曲奉獻之歌,以星星之火促成愛心匯集的燎原之勢,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愛心三哥”。
劉希輝,男,漢族,1986年7月生,中共黨員,德州市齊河縣原云低拉面館店主。2020年劉希輝和白阿凱在齊河投資80多萬元,開辦了云低拉面館,營業收入非常可觀。但是,從2021年6月底開始,隨著店面周邊的道路開始施工,拉面館經營額下滑,他倆決定從7月15日開始拉面館暫時關門,9月24日,在搬走設備之前,在店面櫥窗玻璃上貼出了退款公告,兩個月中,把1.4萬名會員充值的32萬元陸續退給客人。即便退款程序繁瑣,他倆還是想堅持將每一筆儲值都能夠退還給客戶。撤店并不意味著失敗,對于未來,劉希輝和白阿凱信心滿滿。
王仁江,男,漢族,1961年9月生,中共黨員,德州市齊河人,大快(青島)大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36年來,王仁江為履行戰場上的“生死盟約”,帶領戰友們毅然承擔著照顧12位犧牲戰友父母的責任。退役后,為犧牲戰友父母每月寄款,從無間斷,一年累計寄款約1萬元。每當一位烈士的父母去世,王仁江都會像親生兒子一樣送老人一程。他還經常探望傷殘戰友和烈屬,并捐款幾十萬元。王仁江自主創業,積極吸納復轉退伍軍人和下崗職工就業,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轉業軍人的使命擔當和時代風采。曾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馬繼明,男,漢族,1962年1月生,中共黨員,棗莊市直機關工委派駐西王莊鎮西花溝村第一書記。他是一名參戰退伍軍人,14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他遇難不怕、迎難而上、敢作敢當的軍人作風。在西花溝駐村幫扶的日子里,馬繼明勇做擔當“排頭兵”,細耕黨建“責任田”,突出項目建設,聚焦脫貧脫困,全力抗擊疫情,把精力和感情全部傾注進了西花溝村,他幫助村里加強組織建設、積極招商引資、做大做強蔬菜產業,推進智慧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村莊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9年的30余萬元,攀升到2020年的100余萬元,成為全鎮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村。
孫杰,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為國家稅務總局煙臺市芝罘區稅務局四級高級主辦(負責稅政一股工作)。懷著對黨、對稅收事業的無限忠誠,憑著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努力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42年如一日奮斗在稅收服務一線,埋頭鉆研業務練就過硬本領,把納稅人繳費人的“急難愁盼”掛在心上,用好口碑擦亮營商環境金招牌,用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干,成為干部職工和納稅人繳費人信賴的“活字典”,是創建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模范機關的先進典型。因積勞成疾,孫杰于2021年6月28日倒在工作崗位上。
馬愛真,女,漢族,1976年1月生,群眾,濟寧市汶上縣康驛鎮水店村村民。馬愛真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父親患有眼疾,母親患有精神疾病且雙目失明,弟弟自小患有精神疾病。特殊的家庭環境培養了馬愛真堅強樂觀、勤勞勇敢的性格,從小她就學著做家務、干農活、照顧弟弟。結婚后,馬愛真婆家娘家兩邊跑。2000年,弟弟結婚有了兒子,由于弟媳患有啞疾,她將侄兒、侄女接到身邊撫養,養大三個兒女。17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老年癡呆的婆婆,成就一段“久病床前有孝媳”的佳話。馬愛真的堅強為疾病纏身的老人、年幼的孩子撐起一片天。
(http://sd.wenming.cn/sd_qljj/202205/t20220531_63926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