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市發展改革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聚焦“先把經濟搞上去、集中精力強工業”,加快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推動“六穩”“六保”落地落實,新舊動能轉換突破成勢,高質量發展加力提速,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突破。突出規劃引領。制定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三個堅決”行動方案》、“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突破行動計劃等規劃計劃17個,引領全市“十強”產業發展,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27.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到達42.3%。產業集群不斷壯大。鋰電產業集群入選科技部2021年度創新型集群試點(培育)名單,機床及礦山裝備智能制造等4個產業入選省級“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聯泓新材料等3家企業獲評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全市“四上”企業達到2351家,增長18.9%,納稅過千萬元企業282家,其中過億元企業24家。山能魯化等3家企業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豐源輪胎等6家企業進入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500強。重大戰略落地實施。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制定《中共棗莊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服務和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5個項目納入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名單。接棒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輪值工作,推進交通、文旅、生態、產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實現職稱互認、信用互認、公積金異地核查、電子證照跨域共享。
重點項目建設加力提速。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不動搖,五年來共實施省、市級重點項目590個,完成投資1990億元,莊里水庫、雙子星、世紀大道、京臺高速改擴建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建成,棗莊機場可行性研究報告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莊里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公司與棗莊市政府合作協議已簽訂,正在編制預可研報告。2021年全市111個項目列入省級重點項目名單,再創歷史新高。181個省、市級重點項目提前4個月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全年完成投資743.3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62倍。青啤(棗莊)智能制造產業園、智光通信產業園二期、芯恒光電子信息產業園等92個項目竣工投產。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全省率先出臺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制度,25名市級領導聯系幫包50個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項目,78個市直部門及項目推進專員為項目提供“一對一”、全周期跟蹤、全流程服務,該創新做法得到國家和省高度評價,相繼被新華網、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大眾日報等權威媒體宣傳報道。持續破解要素制約,建立重大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召開聯席會議9次,解決難點、堵點問題90個。
政策資金爭取成效顯著。成功列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重大戰略,山亭區、臺兒莊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市中區、山亭區列入全省重點革命老區縣(市、區)名單。加快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2018年以來連續3年獲得城市轉型績效評估優秀檔次,2次被國務院列入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名單。五年來共爭取中央、省資源枯竭城市政策資金20.69億元;爭取中央、省預算內資金31.2億元,支持217個項目建設;2020年以來,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214.97億元。泰和水處理企業技術中心獲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實現我市國家級創新平臺零的突破。創建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9個,企業技術中心38個。2021年,爭取中央、省資源枯竭城市政策資金3.75億元,中央、省預算內資金7.71億元,增長34.6%,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78.9億元,增長12.7%,爭取2022年第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66.65億元。2022年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專項債券項目數量、債券需求分別是上年的1.83倍、2.7倍。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
各項工作落實有力有序。統籌“六穩”“六保”政策落地落實,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準確分析把握經濟運行態勢,精準監測經濟運行情況,全面完成能耗“雙控”和煤炭消費壓減任務,分類處置“兩高”項目,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東西協作,全面提速服務業發展,確保糧食供應安全穩定。全市54個重大事項納入省“十四五”規劃,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出臺,36個專項規劃印發實施。信用建設扎實推進,康力醫療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誠信之星”,“信易+”、個人積分信用平臺建設順利推進。創新資源稅計稅價格采集發布棗莊模式,得到國家稅務總局肯定,并作為改革案例向全省推介,全年石灰巖資源稅累計收入2.84億元,增長251.64%,增收2.03億元。貫徹落實降成本政策,為工商業及其他用電戶降低成本1.1億元。完成馬鈴薯目標價格保險投保58.92萬畝,種植戶自繳保費2145.56萬元,獲價格保險賠償4480.2萬元,賠付率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