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城是近段時間的熱門話題,2017年膠州以全國縣級市和縣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在去年又以全國縣級市和縣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全國文明城市復審,這是榮譽也是鼓勵,但絕不是終點和滿足。2021年,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沖鋒號”吹響,膠州再次迎來了“大考”,隨著創城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的城市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亳州路喜來樂商城西側的非機動車道上,擺放著一排垃圾桶,這些垃圾桶基本上都沒有蓋子,有的還出現了破損的情況。就在旁邊不到1米的距離,各種生活垃圾被隨意的扔在了路邊。
就在這堆垃圾南側的人行道上,還有一堆工程施工留下來的建設垃圾堆在地上,給過往市民通行帶來不便。
類似垃圾成堆的現象還出現在醉月路北側,一家廢品收購點墻外,成堆的垃圾占據了大半個人行道,一旁的垃圾桶成了擺設,更為“打臉”的是就在這堆垃圾的上方,還儼然寫著“監控運行嚴禁倒垃圾違者重罰”的提示語,顯而易見,這提示語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鄭家小莊社區東側靠近鐵路處,原本是存放垃圾桶的,可是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都堆在了垃圾桶外,旁邊還有個別居民堆放了木柴、圍擋等雜物,給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鄭州東路是膠州市城區的一條主干道,平時車流量非常大,就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司機仍然在路兩側隨意的亂停車,影響了交通的正常秩序。在老秧歌城廣場對面,常有司機為了圖省事把車停在人行道上,導致過往的行人只能無奈的繞道而行。
以上的問題,截止記者發稿時相關單位都已經處理完畢了。但是,亂扔垃圾、亂堆亂放、亂停車等行為,初看,是生活中的小事,細想,卻是關乎個人文明素質、建設文明社會的大事。我們不應該只依賴于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及時清理,我們也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增強公共空間意識,在遇到他人有這類不文明行為時,挺身而出,理直氣壯地上前制止,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位市民都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素質,從源頭上杜絕此類亂象的出現,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麗,也會為相關工作人員減輕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負擔。
三里河街道馨河灣社區主任孫曉燕,這段時間格外忙碌,每天除了社區的常態化工作以外,還要對一些不文明行為進行整治,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和社區志愿者們清理綠化帶里的煙頭、紙屑等垃圾。
孫曉燕告訴記者,三里河街道是城市建設的核心區、創城工作的主戰場之一,自創城工作開展以來,他們社區以打造現代城市客廳為己任,以轄區環境提升為切入點,狠抓工作落實,持續開展不文明行為整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區環境有了明顯改觀。
每天早上7點,孫曉燕就結合社區居民在微信群里反映的問題,帶著志愿者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一忙就得干到晚上6點。這期間還時常有居民反映其他問題,都需要及時處理。
放下手里的工具,孫曉燕帶領一名志愿者來到了居民反映的地點,樓道里停放著兩輛電動車,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針對這種情況,孫曉燕現場聯系了小區物業公司,得到的答復是車主不在家里。
把樓道里的電動車全部挪到就近的停車點里,忙了一上午的孫曉燕終于回到了辦公室,整理會議紀要、計劃明天的工作內容,完成一系列工作后已經臨近中午12點了,孫曉燕告訴記者,每天要完成計劃內的工作,其實8小時足夠,但是個別居民的不文明行為,卻為他們的工作增加了負擔。
創城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榮譽,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文明、更美好。榮譽是廣大市民奮斗出來的,成果也將造福于廣大市民。通過開展創城工作,能很好的解決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最后一百米”問題,我們大家應該攜起手來,一起向不文明行為說“不”。
這段時間,我們《膠州新聞》《民生速遞》欄目持續關注了市民亂穿馬路、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我們發現大多數市民還是很有文明意識的,而且有的市民還能積極主動的對他人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宣傳引導,以及這些市民的正向影響,能讓更多市民告別陋習。
文明始于心,創城踐于行。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并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由生活細節組成。沒有文明的市民,就沒有文明的城市,市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具體展現。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要抓好這些細節,不只是哪個部門的工作,作為城市的一員,我們都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把文明素質扎根于內心,實踐于行動,成為文明之風的推動者,文明理念的傳遞者。文明的積淀是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要抱著以平常心,出不平常力,重結果更重過程的扎實態度,讓文明之花永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