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之光,溫暖人心,鼓舞斗志,啟迪智慧。這既是道德模范的精神寫照,更是一座城市文明風尚的生動彰顯。
6月26日,第九屆山東省道德模范名單揭曉,東營趙曉鳳、楊樹慶、魏國華3人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稱號,崔高峰等6人獲提名獎。這些來自街巷的榜樣,如同溫暖燈火,為東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增添了堅實的注腳,生動詮釋了“德潤東營”的深刻內涵。近年來,東營市精心打造“德潤東營”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品牌,以先進典型培育為引擎,以道德建設為基石,引領城市文明邁向新高度,讓崇德向善之風如黃河之水奔涌不息,澤潤全城。
厚植沃土,讓凡人微光匯向善星河
星河璀璨,源于萬千凡人微光的匯聚;精神高地,立于無數樸實善舉的托舉。
“楊醫生!快來!”5月21日晚8時,東營一羽毛球場內,一聲疾呼讓原本熱鬧的氛圍陡然凝固。正在進行羽毛球比賽的楊龍俊聞聲轉身,只見不遠處一名球友癱倒在地,他立即扔下球拍沖向患者。
“觸診發現患者已無脈搏呼吸,必須立即施救。”回憶起當時情形,東營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楊龍俊神情凝重,“時間就是生命!”他迅速疏散人群、指揮撥打急救電話、實施心肺復蘇,展開了一場生死救援。這千鈞一發之際的挺身而出,是醫者仁心的本能,更是東營‘好人沃土’滋養的必然,為‘德潤東營’增添了最鮮活的注腳。
這片滋養好人的沃土,源于東營市精心構建的常態化、多層次發現與培育機制。在東營區,83歲的趙曉鳳手握剪刀五十六載,義務理發風雨無阻,瓶中的15萬顆紅豆無聲訴說著堅守的承諾;在墾利區,社區網格員郭盼化身“白小朵”品牌主理人,用直播帶貨點亮共富路;在工廠車間,工程師魏國華于精密圖紙與轟鳴設備間精益求精,熔鑄報國匠心,展現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卓越風采。這些看似平凡的崗位和身影,正是東營挖掘先進典型的源頭活水。
“曉鳳理發室”中裝滿紅豆的罐子
從一人行善到眾人向善,東營精心編織起一張覆蓋全域的先進典型選樹網絡。社區“善行義舉四德榜”記錄鄰里微光,街道季度評選推送平凡英雄,市級年度選樹匯聚璀璨群星。媒體聯動、群眾推薦等多渠道并舉,營造“人人爭做好人”的濃厚氛圍。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開展常態宣傳,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學好人、當好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4位“中國好人”、107位山東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458位“山東好人”。一串串沉甸甸的數字,不僅標注著城市道德建設的高度,更是無數凡人善舉匯聚成炬、點亮城市文明之光的最佳見證。
德澤綿長,禮遇關懷護星光不熄
德者應有得,好人有好報,方是文明生生不息之道。
“這份關懷讓我們感到付出被珍視,也激勵著我們繼續發光發熱。”1月2日至3日,東營市文明辦組織30余名市級及以上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開展免費體檢,一位連續多年參與體檢的“山東好人”感慨道。一直以來,東營市將對道德模范的禮遇關懷視作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禮遇機制。在生活上,定期組織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進行免費健康體檢。這份特殊的“健康禮包”,傳遞的不僅是對模范身體健康的關懷,更是社會對德者價值的高度認同與尊崇,使其善行無懼、星光長明。體檢現場,模范們交流善行心得,分享奉獻喜悅,暖流在彼此心間涌動。
東營市文明辦組織關愛道德榜樣體檢活動
東營的“德潤”機制遠不止于此。重要節日走訪慰問傳遞溫情暖意,通過邀請模范出席重大慶典、擔任社會監督員等方式,讓德者從幕后走向臺前,在全社會樹立起“敬賢崇德”的鮮明價值導向。讓每一位心懷善念、踐行美德的東營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社會的尊重與回饋。這不僅讓德者在物質上得到保障,更在精神上收獲了滿滿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在這種正向激勵下,越來越多的市民以身邊的道德模范為榜樣,積極投身到文明實踐中來。
墾利區墾利街道左一村的“美德積分超市”
在墾利區墾利街道左一村,一場“美德積分超市”兌換活動正在熱火朝天地舉行。“幫忙照顧老人、參加集體勞動、跟著安防巡邏……這些美德行為都可以積累相應積分,通過積分就能兌換各種生活物品獎勵。”左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左傳亮向村民介紹道。這種“美德+信用+積分”的創新實踐,讓孝老愛親等美德行為成為村民自覺,善行也轉化為可量化的價值。自《東營市推進鄉村美德積分金融轉換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制定以來,東營市持續探索“美德積分+信用體系+金融激勵”新路徑,打造“美德信用特色商圈”,將信用融入27個行業領域的企業“產供銷”全生命周期,引導居民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將無形的美德轉化為可感可觸的社會價值,激勵善行如春草蔓生。
實踐滋養,讓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文明如春雨,無聲潤物;踐行似星河,點亮心燈。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退役的武器裝備,每架背后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在金盾國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裝備展示區,講解員正在為研學的學生們進行講解。在這里,每一次動情講述,都是紅色血脈的賡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在校園、在社區、在企業,“德潤東營·誠信建設萬里行”“愛崗敬業勞動最美”等活動持續搭建道德實踐大舞臺。近年來,東營市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構建起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實踐網絡。志愿者們活躍在社區街巷、田間地頭,開展政策宣講、文化服務、科普宣傳等活動,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身邊的模范事跡被編入宣傳彩頁、市民學校案例、未成年人德育資源庫,微電影、戲劇等文藝作品讓榜樣形象直抵人心,市民的文明素養也在不斷提升,崇德向善、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在城市中蔚然成風。如今,走在東營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文明禮讓的身影、溫馨和諧的場景,文明已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底色。
東營市育才學校學生在金盾國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開展研學活動
5月27日下午,76歲的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明社區居民王允功走進東營職業學院報告廳,他努力地挺拔著身姿,對在場所有學生說道:“我小學都沒念完,講不出大道理。但我想告訴大家,人這輩子得實現自己的價值。對我來說,服務大家,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價值。”他五十年如一日義務磨刀修物、扶危濟困,樂此不疲,將平凡之事化作不凡之功,詮釋了“德潤東營”的精神內涵。當“為民服務,沒有理由”的樸素心聲在報告廳回蕩,臺下年輕學子們的眼眸被深深點亮。
王允功在東營職業學院報告廳進行宣講
黃河裹挾萬里泥沙,塑造著年輕土地的傳奇佳話;德潤東營萬千燈火,照亮著文明高地的精神坐標。東營以“德潤”為筆,以制度為基,以實踐為墨,在黃河尾閭精心書寫著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華章。當崇德向善內化為221萬市民的共同追求,當“厚道齊魯地,美德山東人”煥發新的時代光芒,這座厚德之城,便擁有了面向未來最深沉、最澎湃的精神力量。
(http://sd.wenming.cn/sd_wmcj/wmcs/202507/t20250715_69067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