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的薄霧還沒散盡,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水社區的樓棟間,幾個銀發身影已經忙活開了。常紅大媽揣著個磨舊的小本子,熟門熟路走到吳文清老人家樓下,她習慣性地仰頭一望,“嘿,窗簾拉開了!”常紅拍了張照片發到群里,低頭在“1615”這個數字后面添了一筆。四年多、1600多個清晨,“金水大媽”志愿服務隊和吳老的這份“窗簾之約”,風雨無阻,一天沒落下。
“走,下一家!天黑咱再過來瞅瞅。”常紅招呼著老伙伴們,腳步不停。在金水社區,103位高齡獨居老人都和“金水大媽”們有著這份心照不宣的牽掛。窗簾拉開,平安報到;窗簾緊閉,就得趕緊去看看。這簡單的約定,暖到心坎兒里又不打擾老人清靜。社區治理的溫度,就藏在這些不起眼卻情深義重的日常里。
在孩子們眼里,她們是慈祥的“隔壁奶奶”;街坊鄰居提起她們,都豎大拇指叫一聲“銀發明星”。這些“閑不住”的明星們,還常常化身“和事佬”,哪家有啥情況,社區有啥需要,居民有啥想法,她們總能摸到第一手“情報”。
“金水大媽”這支隊伍,是東營28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57萬多名熱心志愿者的生動縮影。社區搭好臺子,志愿者們熱情唱戲——照顧陪伴、巡邏站崗、組織活動,大家伙兒干得起勁,志愿服務成了扎下根來的日常習慣。這股精氣神,實實在在變成了基層治理的“源頭活水”。今年,地處黃河尾閭的東營又捧回了“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這座年輕的城市用實實在在的文明贏得了認可。
這份蟬聯,靠的是東營下真功夫抓長效。“我們扎扎實實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大家一起建設文明城。”從上到下擰成一股繩,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長效機制越來越扎實。
這股文明新風,不光吹在城里頭,也吹遍了鄉村田野。在墾利區墾利街道七村,村民劉慧芳把自家小院拾掇得干干凈凈,涼棚下支起桌椅,小菜園綠意盎然。進入旅游旺季,她家的“入海口”富硒大米飯、羅氏燒雞、柴火燉這些地道農家味,饞得游客挪不動步。“以前在外打工,離家遠掙得少。哪想到圍著轉了半輩子的鍋臺,如今成了‘金飯碗’!”劉慧芳笑得合不攏嘴。這些年,七村推進移風易俗,鉚足了勁發展鄉村旅游,在土里刨金,靠旅游致富,“全國文明村”這塊牌子,來得實至名歸。
文明風景綻放在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東營市美術館的“一眼千年”文物展旁,無人看管的文創小攤前擺著收款碼和“誠信購買”的小提示。攤主樂呵呵地說:“咱隔段時間就對對賬,賣出去的東西和收到的錢一分不差!東營人講誠信,自覺著呢!”
為讓文明實踐工作走深走實,東營每年推出400多個“文明實踐在身邊”重點項目。田間地頭、社區街巷建起文明實踐基地、公園、家庭驛站,把好文化送到家門口;試點建起文化社區、書院,打造高水平的文明實踐“樣板間”。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推出“精彩365”、“五彩節日在東營”、“五為”志愿服務、“村晚”、“村超”等文化活動。同時,東營大力實施“德潤東營”品牌提升工程,樹典型、學先進,讓榜樣的力量照亮人心。截至目前,東營市已有54人登上“中國好人榜”,105人獲評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458人當選“山東好人”。
(http://sd.wenming.cn/xsd/sjyw/202507/t20250710_6905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