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建市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人民的努力奮斗下,我市農村面貌實現舊貌換新顏,繪就了具有魯南地方特色的“富春山居圖”。
山亭區馮卯鎮小李莊村扎染技藝傳承人孫桂民:就是上顏色,上完色以后再晾干,就成功了。
這種扎染手藝在魯南地區已經有二百年歷史,從扎結、染色到最后的晾曬共七道工序,隨著現代印染技術的快速發展,這項老手藝已經很少見,李莊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讓傳承人把這項技藝展現給游客。
游客沈涵月:今天來小李莊旅游,親自體驗一把染布的流程,之前只聽說過沒有體驗過,今天體驗的時候感覺非常的神奇,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依托巖馬水庫生態優勢和大量非遺文化留存,2018年開始,李莊村決定發展鄉村旅游,探索“閑置小院復活工程”,通過收回、租賃、共享、股份,把農民的閑置房屋整合到合作社,放大鄉情民俗文化,在22個特色小院植入土生土長的手繡、皮影、魯南小鼓、虎頭鞋等十余種非遺業態,村民的閑置房屋有了用武之地,老手藝也在這里煥發新生機,慕名而來的游客不斷增多,住特色民宿,吃地道美食, 感受非遺文化,李莊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當地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山亭區馮卯鎮小李莊村村支部書記孫桂亭:我們村在前些年就是這個破破爛爛。可以說,就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年輕人找個對象都不好找。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村發生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來了很多的游客啊,年輕人現在也都愿意回家創業,村集體增加了收入,老百姓腰包也鼓起來了。 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短短三年時間,李莊村集體經營收入累計達到160多萬元,人均增收超過兩千,小村莊涌現鄉村振興大景象,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實驗區(鎮 )、山東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山東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山亭區馮卯鎮黨委書記田琨:巖馬水庫建成于1960年的五月,所以我們棗莊建市之初,馮卯就是典型的庫區,當年打水庫,馮卯人民不僅付出了艱苦的勞動,而且犧牲了大量的家園和田園。所以,保護好巖馬,讓庫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歷屆馮卯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中秋小長假,剛剛建成的九曲花海景區人氣爆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打卡。漫山的鮮花,聳立的巖石,蜿蜒的公路,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拍照,置身其中,如在畫中游。
從2005年開始,我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市建設“生態家園”示范村31個,農村庭院經濟開發戶達到39萬戶,庭院經濟示范村179個。被命名為“全國庭院經濟示范市”。從2015年開始,實施省、市級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省級、市級、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98個,在建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453個。2020年3月,市委農委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域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魯南樣板的實施意見》,著力開展省、市、區(市)三級示范村梯次創建,進一步明確三年目標,切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滕州市洪緒鎮新豐村村支部書記張桂華:為了留住美麗的鄉愁,推動鄉村振興,我們打造了500平方米的鄉村記憶館,傳承鄉土的味道,留下文化的記憶。 近年來,我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項造福農民的美麗事業,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基礎工程來抓,積極探索、實踐鄉村旅游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努力把棗莊鄉村逐步打造成為生態優美、鄉風文明、鎮村整潔、最美風情的田園,全域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格局、新成果日趨顯現。 市委農辦、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朱振華:建市60年來,我市農村先后開展了“四通”(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五化”(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美化)、“七改”(改路、改電、改校、改房、改廁、改水、改暖)等工程,實施了文明生態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等創建活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社會更加和諧。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山水林田大會戰”,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行環境連片整治、風貌連片提升、樣板連片打造。從提升農村環境入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帶動鄉風文明。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方式,探索發展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棗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