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發展的亮麗名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沃土,也是一個地區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為助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精準服務“6+3”現代產業體系培育,今年以來,我市始終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推手,全力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效能、“雙全雙百”等活動,努力營造“重商、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質量等工作成效顯著。
政府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市場公平的維護者,需要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服務。3月2日,我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圍繞審批再提速、消除不合理限制和壁壘、優化營商環境、頂格協調、提級辦理等方面,制定20條“新政”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開展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印發政務公開目標任務清單、優化營商環境動態任務清單等,建立重點項目專員推進機制和領導幫扶幫包推進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同時,政法、工信、行政審批、金融等部門及各區(市)、棗莊高新區結合各自工作,圍繞20條“新政”,又出臺或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或指導意見。
一張小小的復印件,是群眾對窗口服務最直觀的感受,背后折射的是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尤其是政務服務水平。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政務服務腳步,按照“一單覆蓋、一門辦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并審批、一證準營、一體聯動”工作要求,創新審批服務模式,給群眾和企業辦事帶來更多便利。截至今年一季度,共發放行業綜合許可證2801張,五區一市高新區全面啟動新增30個行業的綜合許可審批發證工作,全市“一證一業”改革工作實現50個行業全覆蓋,為全省第五個實現全域覆蓋的地市。
法治化營商環境能夠釋放巨大“法治紅利”,正成為吸引投資者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在全市全面開展三年攻堅突破行動的進程中,政法機關結合全市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活動,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充分發揮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主力軍作用,把營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運用法治手段,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密切與企業關系,堅決遏制濫用執法司法權力,權錢交易等現象。
作為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利益共同體,金融部門圍繞“6+3”現代體系建設,出臺了金融支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三年攻堅突破行動的22條指導意見,支持商業銀行探索符合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生產經營需求的授信準入、風險評級、審查批準和貸后管理制度模式,提高市場主體信貸管理水平。稅務、銀保監部門和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將市場主體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信用,發揮納稅信用信息在普惠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去年以來,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方式,累計為382家企業發放貸款51.75億元。
此外,滕州市設立“企業開辦專區”,力推企業開辦實現“一套手續、一個地點、一個工作日”;薛城區建立“異地受理、屬地審批、就近取證”的新服務模式;山亭區在全市率先開啟“電子亮證”新模式,實現市場準入、社會事務、投資建設、農業事務業務領域全覆蓋;市中區開辟涉企綠色通道,依托12368訴訟服務熱線和電子服務平臺,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訴訟指引、案件查詢等服務;嶧城區企業開辦做到了0.5個工作日辦結,“政銀合作”服務模式入選山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成功案例;臺兒莊區積極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創新監管方式;棗莊高新區組建全職幫辦代辦專員和兼職幫辦代辦隊伍,提供穿透式“一對一”全程貼心幫辦代辦服務,在全市率先推行“拿地即開工”審批。
同時,為幫助企業破解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堵點痛點,我市還搭建了市“企呼棗(早)應、接訴即辦”綜合指揮平臺,全市所有企業(含已簽約即將落地企業)如有政策咨詢、服務求助、意見建議等訴求,均可通過平臺反映,平臺扎口受理企業各類咨詢、求助、建議、投訴、舉報類訴求,并建立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閉環運行的工作機制,做到企業訴求“統一受理、統一服務、統一督辦、統一回訪”,確保企業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