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利劍,威震寰宇。2019年9月18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推出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播出第五集《壯志凌云》。節目為觀眾細致講述了新中國研制“兩彈一星”的艱難歷程和輝煌歷史,深刻詮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全面展示了這些大國利劍在增強國家實力、強化民族自信、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戰略意義,同時也在“九一八”這個中華民族銘刻在心的特殊時間,嘹亮唱響了永不受人欺辱、自立自尊自強的強國凱歌。
回首大國利劍,我們看到的是敢于亮劍、永不服輸的斗爭精神。新中國成立時,世界已經進入“核時代”。面對西方國家的核訛詐與核封鎖,中國人不怕鬼不信邪,下定“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堅定決心,排除一切困難,大力發展以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等為代表的高端前沿技術,讓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挺直了腰桿,在戰略競爭中爭取了主動。這種堅決斗爭、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狀態,傳承自中國共產黨“越是艱難越是向前”的意志品質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斗基因。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種堅韌不屈、迎難而上的個性特點,越發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為寶貴的精神品格。
回首大國利劍,我們看到的是祖國至上、矢志奉獻的犧牲精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安下心,扎下根,戈壁灘上獻青春。”這種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氣勢,時至今日仍使人深受感動、熱血沸騰。為了祖國的需要,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郭永懷等一大批科學家放棄了成名的機會、優渥的待遇和安定的生活,在西北大漠用最簡陋的方式默默無聞地開展科研攻關。還有無數參試部隊和建設人員,告別親友、離開故鄉,在實驗基地戰風沙、住地窖、迎嚴寒、斗酷暑,以革命者的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吃苦耐勞,甘于奉獻。這些“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勇士,在共和國的史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祖國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回首大國利劍,我們看到的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人心齊,泰山移。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的現實,為什么中國人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打贏美國的飛機加大炮?為什么面對蘇聯政府撕毀合約撤走專家的困境,中國能夠“勒緊褲腰帶”獨立自主成功研發核武器?為什么在發展“兩彈一星”過程中,不同背景、不同經歷、不同單位、不同地域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同一個理想,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勁?一個人單打獨斗的力量終究是弱小的,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使科研、軍隊、地方等各方面的能量得到有效整合和高效發揮,使億萬中國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成為戈壁升起蘑菇云、太空唱響東方紅的根本力量。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曾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如今,無數先輩英烈為之犧牲奮斗的“兩彈一星”及尖端技術,不僅成為壯我國威、維護和平的大國利劍,也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繼續勇攀高峰、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我們為這種偉大的精神和成就而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