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內局勢和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新中國成立之后面臨的問題,一點也不比成立之前少,但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兵來將擋、水來土吞的非凡勇氣和強大自信,通過抗美援朝戰爭、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一化三改”、制定推出憲法等一系列措施,從軍事、經濟、政治等多個層面深深打牢了共和國未來發展壯大的千秋基業。
奠基中國,靠的是“軍民團結如一人”的英雄氣概。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屢遭欺侮、備受壓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心不齊、團結不力,相互傾軋、內耗嚴重,民族凝聚力十分衰弱。孫中山曾形容為:“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新中國的成立,使全體中國人民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達到空前的高峰,億萬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智往一處謀,匯聚起突破一切艱難險阻的雄渾力量。從抗美援朝戰爭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一化三改”快速推進,再到全國范圍內廣泛選舉人民代表,新中國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繪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生動圖景,闡釋了“團結就是力量”的偉大真理,也培育了當代中國人心系祖國、心系民族的精神特質。
奠基中國,靠的是“社會主義救中國”的堅定信念。為什么志愿軍先烈要以無畏勇氣和犧牲精神堅決打贏抗美援朝戰爭?為什么生于舊社會的農民和資本家在新中國能主動擁抱集體化和申請公私合營?為什么廣大群眾以熱鬧游行、鑼鼓鞭炮、大紅喜字慶祝社會主義改造成功?這些問題,以及類似問題的答案,來自于社會主義的先進性以其光明前景。中國共產黨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和社會主義方向,使飽經磨難的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成為最具感召力和引領力的行動指南。
奠基中國,靠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澎湃激情。舊中國之悲慘,猶如待宰羔羊、任人魚肉,可謂灰頭土臉、尊嚴掃地。而新中國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民族和自己命運的主人,無論是戰斗英雄、開荒農民,還是勞動模范、紅色資本家,抑或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相信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家庭幸福、個人進步,均系于奮斗拼搏的雙手。中國人民以自立自強的執著和昂揚向上的激情,敢于與天斗、與地斗、與任何敵人斗,用自己的雙手牢牢扼住命運的咽喉。有了這種心態和狀態,哪怕付出再多淚水和汗水,乃至鮮血和生命,中國人民也能一往無前、前赴后繼,用苦干實干掌握自己的命運,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