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記者從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獲悉,該館在和媒體合作尋找英烈后人的過程中,又發現12位犧牲在臺兒莊戰役中的英烈,并將他們的名字增補到了“民族之光”英烈墻上。
據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館長孔令欣介紹,在臺兒莊大戰中,中國軍隊三萬多名將士為國捐軀,有名可查的英烈只有4000多人。紀念館設立了“民族之光”英烈墻,將這些英烈的名字鐫刻在上面,供人們參觀時瞻仰。
在尋找英烈后人的過程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八師少校營長薛維剛的后人向大戰紀念館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是從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中查找到的,第二十八師為14位在臺兒莊大戰中犧牲的基層軍官報批撫恤的名單,記錄了少校團副盧振杰,少校營長薛維剛,上尉連長李彥春、雷治安、史占奎,少尉排長蒙漢民、孫云鵬、董興才,準尉特務長程景淳,軍醫賈明德等烈士的信息,他們中一人來自河南,其余十三人均來自陜西。
孔令欣說,抗戰期間,大量陜西青年服役于二十八師,參與了多個對日軍的大會戰。他們轉戰南北,英勇殺敵,很多人戰死沙場,骨埋荒丘。1938年春,二十八師開赴臺兒莊,防守東部北澇一線,給日軍以重創。大戰紀念館工作人員經過仔細調查比對發現,館內現有的4000多位英烈名單中有史占奎和程景淳的名字,于是確定了另外12位英烈也是在此犧牲的身份,遂將他們的名字鐫刻在“民族之光”英烈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