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網上行為主體的文明自律是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基礎”。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更非道德洼地。網絡時代,踐行“網絡公德”是每個網民的必修課——以“有所不為”劃定行為邊界,以“有所為”承載責任擔當,自覺維護良好網絡秩序,讓正確道德取向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流。
??網絡空間的“有所不為”,是踐行網絡公德的第一課。匿名性帶來的“面具效應”,讓部分人情緒宣泄變得毫無顧忌:有人為博流量造謠傳謠,有人躲在屏幕后用惡語發起網暴,還有人隨手轉發未經查證的“偽科學流言”……這些行為破壞網絡共識、傷害他人權益。“不為”是對規則的敬畏,不踩造謠、傳謠的紅線,不越人身攻擊的底線,不碰漠視真相的警戒線,才能守住清朗網絡、文明上網的基本盤。
??“有所不為”是網絡公德的底線約束,“有所為”則是網絡文明的積極建構。在網絡空間,僅靠“不為”規避亂象,填不滿網絡文明的空白;唯有主動“有為”,才能培育良好網絡生態。
??要為“理性發聲”而為。算法可能編織的信息繭房,容易讓人陷入“片面真理”的誤區,保持獨立思考尤為可貴。看到熱點不盲從,遇到爭議不躁進,讓觀點經事實驗證,用“求同存異”的心態交流。每一次負責任的“鍵盤敲擊”,都是在為凝聚網絡共識搭建橋梁。
??要為“美美與共”而為。多元是網絡空間的底色,不同立場、視角的碰撞,應是思想的“催化劑”。踐行網絡公德,是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不扣“帽子”、不貼“標簽”,不突破文明交流的邊界。網絡討論的本質是探求共識,需慎思明辨,讓網絡空間成為兼容并蓄的“精神家園”。
??更要為“溫暖互助”而為。當掃碼點餐、線上掛號成為日常,我們不能忘了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看不懂線上流程的長輩……在“數字鴻溝”面前,耐心幫老人完成線上繳費,呼吁平臺優化適老化界面,微小行動也能為數字社會注入溫度。
??踐行網絡公德,從來不是“獨角戲”。平臺需主動“有所為”,優化算法邏輯,減少造謠傳謠、人身攻擊等劣質信息的流量推送,多以“真相優先”引導理性內容傳播;部門要積極“有所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快速廓清謠言迷霧,為網民提供辨別是非的“指南針”;每個網民更要做好“為”與“不為”的平衡,不做網絡亂象的參與者、助推者,爭做網絡文明的踐行者、建設者。
??屏幕雖小,連著人心;鍵盤雖輕,載著責任。當“不為”的底線守得牢、“有為”的行動做得實,道德的力量便在每一次的點擊和互動中匯聚,持續照亮我們共同棲息的虛擬天地——這既是對公民道德宣傳日最好的呼應,更是網絡時代文明前行的底氣。(朝陽門工作室 周陽)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50919/20744b96987f45bc922158f66c4be84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