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一面旗幟,一個好人一盞明燈。近日,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發布,150人(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光榮上榜,為社會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更如春雨般將崇德向善的種子播撒到校園。
??以“真人真事”破題,讓道德教育“看得見摸得著”?!暗览碇v了一籮筐,學生聽了轉頭忘”,傳統德育常陷入困境的癥結,在于脫離生活實際,而“中國好人”的鮮活事跡,恰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校園通過搭建榜樣講述平臺,讓“身邊人講身邊事”成為道德教育的鮮活教材,這些不帶濾鏡的真實故事,比任何教科書都更能叩擊心靈,讓青少年在真實故事中觸摸道德溫度。
??以“互動共鳴”為橋,讓價值引領“入腦入心”。校園道德教育若想真正入腦入心,需跳出“你講我聽”的傳統模式,通過情景模擬、實踐體驗等互動形式,讓青少年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行動中感悟榜樣精神。許多學校將好人故事融入社團活動:“好人故事宣講團”讓學生成為傳播者,“微公益行動小組”組織社區服務,“道德兩難辯論賽”引導理性思考——當青少年在實踐中體會榜樣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真正內化為他們的行為自覺。
??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校園風尚,還需讓榜樣精神從“故事”變為“環境”,融入校園肌理,成為隨處可見的日常。有的學校在走廊設立“好人長廊”,用漫畫形式展示榜樣事跡;有的將好人故事改編成校園劇,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精神內核;還有的建立“好人獎學金”,表彰踐行美德的學生。這些舉措讓“崇德向善”從活動主題變為校園底色,讓榜樣精神如空氣般滋養師生心靈。
??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校園風尚,更需在“精準”與“長效”二字上下功夫。針對小學生可多開展故事繪本、動畫短片等趣味形式,針對高中生可引入案例研討、社會調查等深度活動;同時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榜樣教育與學科教學、社會實踐、家校共育等有機結合,成為一項“系統工程”,才能真正扎根校園、浸潤心靈。
??當更多的師生關注“中國好人”,自覺向“中國好人”學習,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將會充盈校園,為校園注入文明、溫暖的底色,更為民族復興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朝陽門工作室 張瑾)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50910/663ff74c7e994678b5f2d2bca85e7b4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