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如何真正活在我們中間?棗莊市薛城區用可感可觸的沉浸體驗給出了答案。一冊紅色讀本,一臺熱血劇目,一部恢宏紀錄片,一座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薛城區精心謀劃,用四部力作讓鐵道游擊隊的傳奇走出歷史,走進人心。
一冊讀本:7萬字的求索
紅色底蘊的厚度,源自對歷史真實的執著求索。《薛城紅色印記》的編纂工作自今年5月啟動,耗時三個多月,走訪了全區22處紅色遺址遺跡和12座主題場館,收集了大量珍貴的一手史料和口述歷史。
團隊以“史為骨、情為脈”的編纂原則,再現薛城的紅色歷史、遺址遺跡和紅色故事——魯南鐵道大隊的組建,飛車奪槍,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智殺高崗的英勇,沙溝受降振國威的氣勢,再到洪振海血染黨旗、張鴻儀犧牲前贈出最后一枚銀元的感人細節,珍貴史料配以大量歷史照片和現場攝影,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那段烽火歲月的艱辛與壯烈。
《薛城紅色印記》推出后,薛城區組建宣講隊伍,開展紅色歷史“五進”活動(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要讓歷史在書里變得清晰可觸,在群眾中口口相傳,讓我們的孩子始終銘記,這正是我們的責任擔當。”薛城區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常亮說道。
一臺劇:40分鐘的信仰演繹
從書籍的嚴謹還原走出,歷史的真實感在舞臺上體現。飛車奪槍、血染洋行……1954年,《鐵道游擊隊》電影用一幕幕場景,訴說民族的英勇堅強和錚錚鐵骨。
71年后的今天,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體驗基地里,青年演員換上服裝,在新劇目的演繹中激活曾經的烽火記憶。從充滿沉浸式體驗感的聲光電特效與實景裝置,再到演員們高度還原“扒鐵路、炸橋梁、截軍列”的傳奇智勇,薛城區摒棄傳統紅色景區靜態展陳的單一模式,以大型實景劇《鐵道游擊隊》為核心IP,讓游客從“旁觀者”轉變為 “參與者”,身臨其境感受革命烽火,深化紅色教育的感染力與記憶點。
“太震撼了!專業演員、多樣特效和扎實劇本,特別適合帶孩子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來自鄭州的崔女士激動地說道。
自6月28日開演以來,該劇創下33天連演100場的紀錄,暑期檔預約更是排至30天后,社交平臺上“震撼”“必看”等評價持續刷屏,“為一劇赴一城”漸成旅游新常態。游客在劇場中央感受場景復原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的魅力,在《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旋律中重回激蕩歲月。
一部片:百萬播放的真實回響
紀錄片《勝利1945:鐵道傳奇》正在手機端熱播,伴隨著屏幕閃爍,網友“做自己的太陽”隨之動容。當看到臨城(薛城)沙溝紅石嶺高地日軍把投降的軍刀躬身交給鐵道游擊隊的時候,他在視頻下方留言:“鐵道英雄,不朽傳奇!”接著,一個大拇指、一個心形的推薦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這個印記,不僅留在了互聯網,也深深印刻進了數萬網民的內心深處,更是對歷時五個月時間推出的《勝利1945:鐵道傳奇》紀錄片的肯定。
為真實還原鐵道游擊隊崢嶸歲月,薛城區融媒體中心抽調骨干組建團隊,集中攻堅:文稿修改數十遍,拍攝素材超千G,足跡遍布戰場遺址與紀念館。8月25日,紀錄片在愛薛城APP、抖音、視頻號等全媒體平臺推送,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破百萬,真正實現了從“檔案館里的鉛字”到“屏幕前鮮活歷史”的轉化,讓勝利足跡可追可循。
一座基地:47萬人體驗的實踐新生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聲聲鏗鏘的誓言回蕩在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體驗基地上空。在這兒,經常看到戴著紅領巾、團徽的青少年仰望紀念碑眼神的清澈;可以看到革命前輩帶著兒孫前來掃墓滿臉的追憶。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薛城,作為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時刻銘記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以一館、一碑、一廊、一城、一閣、一園為核心打造紅色文化矩陣。那些熾熱的情感,那些真實的可感可觸的體驗,讓基地真正“活化”。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薛城區步履不息,在“文旅商”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目前,薛城區正以“紅色文化+”打造多元消費場景:臨城老街匯聚81家商鋪,非遺手作與文創市集吸引大批消費群體;百余名真人NPC參與互動,帶動體驗類收入顯著增長;演藝觀光火車穿行街區,暑期“泡泡奇遇夜”等活動引流逾40萬人次。基地開園兩個月以來,入園客流量超47萬人次,營收超580萬元。
憑借京滬高鐵中線的區位優勢,薛城以紅色基地為牽引,聯動臺兒莊、微山湖構建文旅發展矩陣,輻射濟南、青島等300公里外消費市場,讓沉淀著歷史記憶的土地,成功從“歷史故紙堆”轉型為活力十足的“文旅新地標”。(閃電新聞記者 劉印紅 通訊員 丁梅 郝瑞 報道)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jc0MDM5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