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塑料椅圍出簡易“宣講臺”,鄉村學校少年宮的課桌上,紅色繪本與孩子們的筆記本整齊擺放。就在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中,5名“小小紅色講解員”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將《魯橋紅嫂》的軍民深情、《銘記棗莊烽火》的英烈壯舉,講給身邊的小伙伴聽……
這是薛城區委宣傳部、區教體局、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舉辦的“童心向黨?薪火相傳”宣講活動的現場,沒有華麗布景,卻讓紅色故事直抵童心,為基層紅色文化傳播寫下生動注腳。
“童言童語”破題
讓紅色故事離孩子更近
基層紅色宣講的關鍵,在于“聽得進、記得住、有共鳴”。過去部分宣講習慣用成人視角講宏大敘事,孩子聽著“像聽天書”,難免坐不住、記不牢。而薛城的實踐,恰恰抓住了“同齡人懂同齡人”的基層邏輯。
“紅嫂用奶水救傷員,就像媽媽抱著我們那樣親”“陳延年叔叔被敵人傷害時,攥著拳頭都沒低頭”——小講解員們把歷史細節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生活類比,把英雄精神拆解成“勇敢”“善良”等具象品質。臺下的孩子睜著亮晶晶的眼睛,有的悄悄抹淚,有的舉手分享“我也要像英雄一樣保護別人”。這種“拉家常式”的宣講,沒有距離感,不搞“高大上”,讓紅色精神如春風拂過麥田,悄悄在孩子心里扎了根。這正是基層宣講該有的樣子:放下“架子”,用群眾聽得懂的話,講群眾感興趣的事。
多元宣講為橋
讓紅色聲音傳遍基層
一場宣講的價值,不止于當下的感動,更在于讓紅色文化滲透基層的每個角落。薛城區委宣傳部組建起多支特色宣講隊伍,讓紅色聲音以更豐富的形式觸達百姓。
一方面,區里統籌打造了百姓宣講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扎根企業的工人、社區服務的工作者、學校里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帶著生活里的煙火氣,把紅色精神融入家長里短,在村口樹下、社區廣場講“身邊的紅色故事”;紅色宣講團則由黨史專家、老黨員、退役軍人組成,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用翔實的史料、親身的經歷,還原革命歲月的崢嶸,讓聽眾讀懂紅色歷史的厚重。兩支隊伍各有側重、相互配合,既讓紅色宣講“接天線”,也讓紅色文化“接地氣”。
另一方面,薛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把紅色教育與假期生活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趣味中感受紅色魅力。每逢寒暑假,中心都會開設系列興趣社團與暑假班:既有“開心繪本”課,老師帶著孩子讀《小英雄雨來》《雷鋒的故事》等紅色繪本,用生動的圖畫與情節打開紅色世界;也有手工課、繪畫課,孩子們用黏土捏出“紅軍小戰士”,用畫筆描繪“家鄉的紅色舊址”,在動手創作中加深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更有“小小紅色宣講”專場,鼓勵孩子們走上臺,把自己學到的紅色故事講給同伴聽……
此外,中心還會定期播放《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等紅色動畫片與電影,光影里的英雄故事,成了孩子們假期最難忘的“紅色記憶”。這些活動不僅覆蓋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也為有需要的特殊群體孩子敞開大門,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紅色教育,感受溫暖與力量。
“溫暖覆蓋”兜底
讓紅色光芒照亮每顆童心
紅色宣講更要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角落”。留守兒童缺陪伴,部分孩子有特殊需求,他們更需要紅色文化帶來的精神滋養。為此,薛城區推出一系列精準舉措。
針對留守兒童,薛城區將“宣講”升級為“陪伴”:組織小講解員與留守兒童結成“紅色小伙伴”,一起讀紅色繪本、做紅色手工藝品,在互動中為留守兒童補上“情感課”;定期開展“給英雄寫封信”活動,讓孩子把心里話寫下來,在與英雄的“精神對話”中找到成長方向。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假期活動也會提前做好適配,比如在繪本課上放慢節奏、用更具象的語言講解,在觀影時安排志愿者在旁輕聲引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方式中,感受紅色文化的溫度?;鶎有v的“暖”,就體現在這些“一個都不能少”的細節里。(本報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張琦 魏忠富)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8/29/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