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進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殷莊村,撲面而來的是瓜果的清香與涌動的人潮。這個曾被高鐵分割、耕地荒廢的村莊,如今憑借“田園風混搭煙火氣”的創新模式,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退林還耕后地也沒人種,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币笄f村黨支部書記褚洪尚回憶道。2008年高鐵穿村而過,將殷莊村分成東西兩半。東側回遷區高樓林立,西側卻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50戶人家留守,200余畝耕地荒廢大半,如何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村干部“愁白了頭”。
轉機來自一場“混搭實驗”。2024年,殷莊村黨支部領辦西河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提出一個大膽構想:讓生態文明與農耕煙火在鐵路邊共生。
“寧可荒著也不租!”涉及土地流轉的村民老張拍著桌子說。推進初期,土地流轉阻力重重。殷莊村“兩委”用起“土辦法”——連開7次村民會,帶著規劃圖挨家挨戶“磨鞋底子”。
“您看,出租后每畝年租金1000元,比種樹收益高兩倍……”。最終,涉及土地流轉的75戶農戶簽下租賃協議。如今,老張的荒地已變成垂釣中心,他每天來轉悠:“現在釣魚的人多,我準備在旁邊擺個攤,賣點茶水和農家蔬菜?!?/p>
“種子肥料咱提供,技術員免費教,”合作社技術員指著菜園旁的二維碼牌介紹,“客戶手機一點就能看蔬菜長勢?!弊鳛轫椖孔畛晒Φ膭撔拢肮蚕聿藞@”將40畝土地劃成400塊0.1畝的小菜園,以每年500元的價格出租給城區居民。周末??吹桨最I家庭彎腰鋤草澆地,孩子追著田埂上的土雞跑。僅此一項,合作社年收入超20萬元。
暮色中,生態露營地的彩燈次第亮起,與不遠處的高鐵燈光帶交相輝映。這個曾被時代列車暫時遺忘的角落,如今正以“田園風混搭煙火氣”的獨特氣質,成為城市人尋找鄉愁的新地標。
“合作社未來計劃引入親子研學、農耕博物館等更多‘生態-煙火’混搭業態,”褚洪尚望著正在建設的露營地,語氣堅定。如今,殷莊村西河灣生態農業園已吸納30余村民就業,預計年增收超50萬元,不僅讓“閑置地”變“增收田”,更架起了城鄉融合的橋梁。(閃電新聞記者 劉印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