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紅動棗莊”紅色故事講解大賽的領獎臺上,來自薛城區兩張稚嫩的面孔格外亮眼:
六歲的褚昭希用清澈童聲講述“小蘿卜頭”宋振中的故事,以98.58分的全場最高分摘得金牌;
南臨城小學的孩子們則通過情景劇《穿越時空的教科書》,讓70多年前用生命守護課本的故事直抵人心……
這兩份沉甸甸的成績,不僅是薛城區紅色教育的生動答卷,更展現了本土紅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鮮活圖景。
從歷史深處走來:
讓紅色故事“可觸可感”
薛城大地上,鐵道游擊隊的槍聲雖已遠去,但“赤誠報國、機智果敢”的精神始終流淌在血脈中。如何讓歷史不再是課本里的文字?薛城區教體局給出的答案是: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沉浸式課堂”。
在實驗二園的教室里,褚昭希的老師從未直接講述“小蘿卜頭”的犧牲,而是帶著孩子們觀察石榴樹的生長——就像宋振中在監獄里澆灌的那棵。“小蘿卜頭盼著石榴樹長大,就像盼著自由到來?!闭沁@樣具象的引導,讓六歲孩童理解了“永遠的九歲”背后的沉重:當褚昭希用童聲喊出“我自由了”,臺下響起的不僅是掌聲,更是跨越時空的共情。
南臨城小學的《穿越時空的教科書》則另辟蹊徑。學生們在排練時,曾為“為什么要保護一本破書”爭論不休。直到老師帶著他們走進鐵道游擊隊紀念館,看到戰士們在火車上偷偷印刷的傳單、用鮮血染紅的筆記本,孩子們才突然明白:情景劇里那本染血的課本,是無數先烈對“讀書識字”的執念,是“就算槍子兒在頭頂飛,也要讓孩子有書讀”的信仰。
這樣的教育,藏在薛城校園的每個角落: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里,“小小講解員”用方言還原“微山湖上的蘆葦蕩戰斗”;校本課程中,《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旋律與游擊隊員的故事交織;研學路上,孩子們在老火車站遺址觸摸“秘密交通線”的鐵軌……歷史不再遙遠,而是能觸摸、能聆聽、能共情的存在。
向青春深處走去:
讓紅色精神“可學可行”
“小蘿卜頭在監獄里都要學習,我們更要珍惜課堂?!瘪艺严5馁惡蟾醒?,道出了紅色教育的真諦——不是復刻歷史,而是找到精神的當代坐標。在薛城,紅色故事正在轉化為青少年的日常行動。
曾在情景劇里扮演“撕書男孩”的學生王浩,如今成了班級“課本管理員”。他給每本書包上書皮,在扉頁寫下“請愛護我,就像愛護歷史”?!耙郧坝X得課本舊了就該換,現在才知道,我們隨手涂鴉的紙頁,是當年戰士們用命守護的希望?!?/p>
這樣的轉變,正是《穿越時空的教科書》想要抵達的效果:當孩子們為70年前的課本落淚,自然會懂得珍惜今天的紙張。
更多的“褚昭?!焙汀巴鹾啤闭诔砷L:他們在“紅色故事小講堂”里講述鐵道游擊隊的傳奇,把劉洪隊長的機智轉化為學習中的巧思;他們在研學實踐中擔任志愿者,向游客介紹“棗莊老火車站的秘密”,把“守護家園”的精神變成守護校園的行動;更有“眾志成城”的革命故事,讓“團結奮斗”有了更鮮活的注解。
薛城區教體局負責人說:“我們從不要求孩子背誦革命口號,只希望他們知道:小蘿卜頭盼的自由,是今天操場上奔跑的身影;先烈們護的課本,是現在課堂里的瑯瑯書聲。當歷史與現實在心中相遇,紅色精神自然會生根?!?/p>
為未來長遠計: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色教育如何避免“一陣風”?薛城區的答案是構建“永不落幕的課堂”。從“課堂教學+故事宣講+藝術展演+研學實踐”的立體化體系,到“校園、家庭、社區”的協同聯動,紅色基因正在形成傳承的閉環。
在薛城,每個學校都有“紅色校本教材”:雙語實驗小學將鐵道游擊隊故事改編成快板,龍潭實驗學校創作《老棗莊的抗日漫畫》,幼兒園自編自演的情景劇,“小蘿卜頭”也成了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伙伴。家長們則被邀請參與“紅色親子課堂”,和孩子一起給“英雄寫封信”,講述家族里的愛國故事。
更深遠的傳承藏在細節里:每年9月6日,“小蘿卜頭”犧牲紀念日,各校都會舉行“石榴樹之約”活動,孩子們澆灌校園里的石榴樹,許下“好好長大”的諾言;清明時節,青少年走進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家鄉的英雄”,讓本土紅色故事永遠有人聽、有人傳。
在薛城,紅色故事從未褪色——它在童聲里傳遞,在課堂上生長,在青春中綻放,最終化作培養時代新人的“紅色養分”,讓“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種子,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茁壯成長。(本報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張琦 魏忠富)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8/19/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