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張莊村,一處閑置多年的農家院最近“活”了:鮮榨石榴汁的機器嗡嗡作響,藍莓與橙子碼得齊整,村民付靜麻利地招呼著游客:“以前這院子就堆點柴火,現在成了咱的‘聚寶盆’——年底村集體能多分一萬八哩!”
這間石榴鮮果小店,是薛城區以村黨組織“跨村聯建”為引領,做活“邊角經濟”的生動縮影。去年以來,薛城區緊抓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契機,把目光投向房前屋后被遺忘的“犄角旮旯”,讓沉睡的邊角地、閑置房煥發出共富新活力。
小角落托起大民生
“以前各村的零星地塊、空置房屋,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如今黨組織牽頭聯村共建,把‘邊角料’縫成了‘整匹布’。”沙溝鎮冠世園片區黨委書記張馳道出關鍵。通過組織聯建、資源聯享,薛城區在“三資清理”中喚醒沉睡資源——1450畝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22處廢棄池塘、54間閑置房屋重獲新生,直接帶動86個村集體經濟增收475萬元,村民戶均增收1500多元。
沙溝鎮張莊村的“鮮果工坊”便是盤活閑置院落結出的碩果。鎮政府、村集體、社會資本、村民以4:3:2:1的股權比例共享收益,主打石榴、藍莓鮮果及現榨果汁,一年為村集體穩穩增收1.8萬元。村民王翠云邊榨石榴汁邊感慨:“家門口的小工坊,榨出的可是真金白銀!”
集裝箱長出“金疙瘩”
在離張莊村不遠的另一個村子,嶄新的“蘑菇方艙”在邊角地上整齊排列。棗莊奔富公司作為區級共富龍頭,篩選10個經濟薄弱村,利用閑置地設置食用菌種植集裝箱。“公司技術兜底,保底加分紅,銷路不愁,咱只管種好,這賬算得過來!”談到“蘑菇方艙”,村民王東信心十足。
薛城區創新“邊角經濟+共富公司”模式,構建起區鎮村三級共富公司體系,成立共富公司21家。蘑菇集裝箱項目采用“保底+分紅”,由奔富公司托底保障,確保每個參與村每年獲得不少于4萬元的項目分紅,讓“鐵皮柜子”長出“金疙瘩”。
產業鏈“伸出”新活力
“邊角經濟”的活水,更滋養了特色產業之樹。薛城區深化“石榴+”文章,依托片區黨委統籌科技與市場資源,為傳統石榴種植注入新動能。與中國農大合作建立省內首家石榴主題科技小院,引進培育優質品種17個,研發“924”“紅袍馬牙”等新品種,品質產量雙提升。
在石榴·藍莓零碳數字產業園,石榴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片區黨委整合資源,引入精深加工企業,與齊魯工業大學合作開發石榴美妝系列產品。同時,融合文旅康養,打造國家AAA級石榴風景區,推出采摘觀光路線。去年“五月榴花紅”活動期間,累計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為片區集體增收76萬元。
從清理房前屋后的“邊角地”,到建成充滿活力的“共富坊”,從零散的石榴種植,到融合文旅的產業鏈條,薛城區以黨建為針、聯建為線,在不起眼的“邊角料”上繡出了鄉村振興的錦繡圖景。(本報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馮憲秀)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8/18/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