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傍晚,棗莊市臺兒莊區運河街道林運社區文化書院的舞蹈瑜伽室準時開啟。這節被居民奉為“健康之約”的公益瑜伽課,早已超越了身體的舒展,成為社區依托文化書院、創新探索“低償+公益”服務模式的鮮活起點,引領著文化惠民與治理活力在此交融共振。
“以前總覺著筋骨僵硬,家里待著也悶得慌。現在好了,家門口就能跟著專業老師練,還是免費的!每周六成了我最惦記的日子,風雨無阻。”60歲的李阿姨額角沁著細汗,笑容卻如舒展的蓮花。
這備受期待的課程,其誕生源于林運社區書記李超口中的“資源置換巧思”。“如何讓文明實踐陣地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我們想到了‘場地置換服務’。”李超解釋道,目光中透著實踐者的篤定,“社區免費提供場地,‘舞藝軒’瑜伽機構則回饋高質量的公益課程。閑置空間盤活了,居民享受到了專業服務,機構也獲得了展示和低償運營的平臺,一舉多得。”這小小的公益支點,已悄然撬動豐碩的成果:32場次的瑜伽課,如涓涓細流,浸潤了超過350人次的居民生活。
公益瑜伽的成功如同一顆種子,依托文化書院平臺生根發芽。社區順勢延伸服務,精心推出書法繪畫、非遺體驗、心理咨詢等十余項“低償+公益”課程,精準編織覆蓋全齡段的文化服務網。林運社區文化書院管理員形容工作如“文化管家”:“居民‘點單’,我們‘接派單’,確保人人找到所愛。”李超書記點明模式核心價值:“‘低償+公益’雙贏——既普惠滿足居民高品質文化需求,又為機構提供可持續服務平臺,實現資源下沉與需求響應。”
、
文化的力量,遠不止于身心的愉悅。當居民們因共同的熱愛而相聚,因課堂的交流而熟識,這份因“文化成果共享”而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正悄然轉化為參與社區治理的澎湃熱情。居民議事廳里,關于垃圾分類、環境優化的討論比以往更加熱烈;志愿服務的隊伍中,增添了許多因瑜伽課、書畫班而結識的新面孔。文化書院像一塊磁石,把大家從好奇的“旁觀者”,吸引為熱情的“參與者”,最終凝聚成主動謀劃、擔當的“共建者”。今年以來,林運社區居民自主創意并落地的“親子閱讀角”“一米菜園綠植認養”等微項目已達6個;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協商的居民代表人數,較往年同期躍升了40%。
夕陽沉入地平線,瑜伽課在寧靜的冥想中緩緩結束。窗外,萬家燈火漸次點亮,溫暖的光芒映照著居民們滿足而充滿希冀的臉龐。臺兒莊區林運社區文化書院的建設實踐,生動印證了以文化活動滋養居民精神世界、依托共享共建機制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獨特價值。文化書院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切實改善了居民的身心健康狀況,更有力推動居民完成了從滿足基礎生活需求到構建情感聯結、主動投身社區共建的深刻蛻變。在這里,居民們正一步步實現從“身有所棲、心有所寄”到“情有所系、力有所為”的深度共鳴,共同書寫著共建共享的社區新篇。
(https://hb.dzwww.com/p/p5DnfwZOuG4.html?f=nOL22v&r=o22f)